红色沃土满目新 风生水起正振兴   
2024-04-29 15:55  点击:50836

——乡村振兴周口老区调研行   

      本网讯(赵永光 李智)根据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在全省开展“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安排,结合周口老区实际,我们选择了乡村振兴中最主要、最基础的产业振兴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春夏之交,我们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红色沃土,走进革命老区第一线,开启了老区乡村振兴的探索之旅。

  一、直面现场察实情

  我们会同各县市区老促会,深入老区一线开展调研活动。我们走进田间地头,查看农业生产情况。欣喜的看到,地上自动喷溉喷雨吐雾与天上的无人机盘旋洒药相映成趣。智慧农业工厂内花园錦簇,硕果累累。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给强农富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象郸城的国家农高区和扶沟的河南农大蔬菜研究所内,每天都出现千变万化的奇迹,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真不敢想象,高科技无穷的潜力和令人信服的新质生产力。

  我们走进农村社区,看到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的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干净整洁的街巷,错落有致的花带和景观树,生动活泼的墙体画和标语口号,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象西华黄桥乡的裴庄村,不但乡村建设美如画,而且借助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使该村锦上添花,名声大噪,游客云集。村民不但靠种桃卖桃发了家,而且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走进农家户院,了解农民的衣食住行。看到他们居住的漂亮楼房、一应俱全的家具电器,院内停放的轿车、电动车,以及他们幸福满满的笑容,惊喜新时代农民生活历史性的嬗变。

  我们走进工厂车间,听到机器轰鸣,看到工人们正忙碌紧张地生产。听企业负责人介绍,疫情过后,一起走上正规,订单量大增,他们要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才能按时交货。为了方便群众就业,他们在不少村建立了扶贫车间,统一培训人员,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验收取货,一举两得,互惠互利。一位妇女告诉我们,我在扶贫车间做服装加工,得心应手,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可得劲啦!

  我们走进职业技术学校,看到老师有的正在教室授课,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课笔记;有的在带着学生做实践课,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小心翼翼地学习操作。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是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需求培训学生,毕业即就业,学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郸城、淮阳两所技校都参加了中国老促会组织的“革命老区职业教育联盟”,也参加了中国老促会组织的培训班,了解了不少情况。接触到全国各地很多同行,受益匪浅。能为老区培训急需的人材,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会一如既往,乐此不疲。

  我们走进红色纪念馆、教育示范基地,看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听讲解员讲,现在学校开设了思政课,青年学生来这里接受教育的居多。机关在开展党日活动、重大教育活动时,也常来这里参观学习,经受精神上的洗礼,灵魂上的净化。扶沟县姜鸿起纪念馆的红色义务讲解员万山红,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场接一场的讲解累的嗓子都哑了。中国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建设称他为“红色文化传承者”,周口市老促会会长穆仁先为他题了词。2023年,河南省老促会授予他全省支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先进个人”。

  我们还走进老区一些敬老院、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看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少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革命先辈的遗愿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我们召开基层干部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如说家珍般的介绍,信心十足的计划,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令我们感动。这些不在编的“品”外村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各级党委、政府,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脚踏泥土,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情况;面对面交谈,我们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耳闻目睹,我们有了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把这些鲜活的带有泥土气息的信息融进笔端,反映老区人民的诉求,挖掘整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准备汇集成册,亦提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产业振兴的基本经验

  随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正稳步发展,风生水起,欣欣向荣。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示范村日新月异,各种产业遍地开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调研中我们发现,凡是发展快的乡村都有一、二个支柱产业为基础。有的一乡一业,有的一村一品,各有千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他们有共性的成功经验:

  一是决策对路。无论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他们都能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因此发展稳定,效益可观。象扶沟的蔬菜、西华的苗木、鹿邑的尾毛加工等长盛不衰,财源广进。

  二是典型引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少先进典型应运而生。他们创造了不少好经验:有的捷足先登,成为带头致富的典型;有的独立风骚,在乡村振兴中开创先河;有的独树一帜,在科学种田、创办企业、发明创造等方面创造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等。这些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是“领头雁”带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今,在周口老区,一个个党支部书记把对农村的了解、对产业的理解、对乡土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一只只本领大、素质高的“领头雁”和乡村振兴的基石。他们挺身而出,靠前发展,勇担重任,兴业有道,强村有方,富民有为,为农民打开一扇扇改革大门,带领乡亲们在充满无限潜力的革命老区大地上擘画出崭新画卷。像淮阳时庄的时兴荣、沈丘李寨的李士强、扶沟梅桥村的梅根清等党支部书记,几十年如一日,大胆突破,因地制宜探索农民增收之道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振兴增强了后劲和底气。

  四是领导铺路。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领导的指挥协调。比如在产业发展中,当地党委、政府先行在产业园内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建成了厂房、大棚等,一入住就能生产,很快就能收到吹糠见米之效。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常下“及时雨”,不放“马后炮”。“万人帮万企”更是雪中送炭,为产业发展排忧解难,助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畅通销路。绝大多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既减少或规避了市场风险,又畅通了销路,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模式。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抖音直播带货,更是一条便捷的销售渠道。我们在沈丘县范营乡单营村看到,村民正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把应季的农副产品如:粉条、红薯、萝卜条等迅速的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启示

  行走周口革命老区,目之所及,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与鳞次栉比的乡村楼房交相辉映;良畴沃野,绿地如茵,阡陌如绣,点缀着季节斑斓多彩的美丽;公、铁、水、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各式交通工具穿梭其间;电网如织,风力发电密布田间......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周口革命老区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红色沃土,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一片创业热土,处处都有用武之地;老区商机无限,时时都有创造奇迹的空间;老区人才荟萃,人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老区更多的关心、关注、关爱、关怀,老区振兴就会跨越发展,老区人民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我们坚信,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周口老区振兴,关键在党。实践一再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党是主导力量。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领域,包括现在方兴未艾的乡村振兴,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在调研中去过的乡村振兴的典型,都是很好地发挥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委的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得失;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也常常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政风党纪。长此以往,周口革命老区数以万计的各级领导、党员干部,不辞辛劳的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比责任、比担当、比作风、比实干。不断开拓创新,用新点子、新路子引导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提升了群众满意度,组织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的政治领导核心和一线指挥部。

  (二)周口老区振兴,必须激发老区人民的内生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时代的进步。进入新时代,老区人民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率先富起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都有一种穷则思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他们都有一种敢闯、敢试、敢为人生的闯劲;他们都有一种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干劲。我们相信,在老区乡村振兴中,老区人民一定会坚持发扬不变的定力、不竭的动力、不屈的毅力、不散的合力,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创造新的传奇,谱写新的篇章!

  (三)周口老区振兴,基层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研中,我们接触到不少乡镇和行政村干部。通过交谈,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苦衷,他们真忙、真累、真苦。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应接不暇。工作无头绪,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生活无规律,农忙季节或中心工作任务下达后,他们要连轴转,节假日很难休息。还有难以言表的工资低、晋升慢。但他们不为私心所忧、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执著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着“守土有责、造福一方”的信念,凭党性、凭良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长年累月奔走在田间地头、村村户户,处理着耕种收割、家长里短。用他们的忠诚与坚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对他们陡生敬意,他们是新时代老区最可爱的人!

  (四)周口老区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周口老区各县、各乡、各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做任何事情,办任何产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远考虑、长远规划、长远建设、长远管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不搞乱折腾和短期行为。。乡村振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不搞闭门造车。同时要改进作风,为基层减负。不搞华而不实的乱评比、乱检查,不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形象工程。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建议

  (一)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重视力度。调研中不少同志向我们反映,革命老区建设固然重要,但哪个领导在会上讲过革命老区,又有哪级党委、政府的文件中提到过革命老区?此言虽然有过,但也反映出我市在抓革命老区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或者说重视不够。建议各级领导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多到老区走一走,多讲讲革命老区,尤其对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多加关注和支持。我市自2014年召开全市老区建设座谈会以来,再未召开过老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老区视察,并召开座谈会,作出一系列关于重视和加强老区建设的指示。在河南新县视察中提出了“两个更好”的要求。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并出台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的文件。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了老区转移支付经费,老区建设跨入了快车道。建议我市在适当时候召开一次老区建设专题会议,出台相应的文件,助力老区加快发展。

  (二)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力度。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志一听到革命老区,尤其是周口革命老区一脸茫然,“怎么,周口也是革命老区?”当我们向他们做了解释后,他们才茅塞顿开。一位镇长告诉我们,要不是你们来,我真不知道我们镇是革命老区,而且是全市唯一的老区镇,今后真得重视起来。领导层尚且如此,群众中了解革命老区的更是少之又少。要让全社会了解老区、认识老区、感恩老区、帮扶老区,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领导在有关会议上多讲讲革命老区,党委、政府的文件中多提提革命老区;另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体传播快、受众多、影响大的优势,多宣传革命老区。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每年都开展“革命老区行”活动,开辟专栏连续报道,影响很好。建议周口日报等几家新闻单位也可以开展类似活动。

  (三)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我市有10个县市区、99个乡镇是革命老区,是河南省的老区大市。人口多、地域广、体量大,老区建设任重道远。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老区的支持力度,政策上给足,资金上给够,帮扶上给力。中国老促会曾在全国有影响的革命老区开展了“万企帮万村”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实力的单位或企业对口帮扶老区村,现在不少单位对口扶贫的村实际上就是老区村,但他们并不知晓。如果再明确一下并赋予新的任务,他们的责任心会更强。

  (四)要加大对老区基层干部的关爱力度。由于历史的原因,革命老区多数处在比较边远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慢一些,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也相对差一些。

  乡镇党委、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党委、政府,乡镇干部是我国在编的最基层的一支干部队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社情民意要靠他们去收集反映,他们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要对这支队伍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在强调他们安心、安神、安业,扎根当地,融入群众,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适当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受累的人受惠。多给他们一些晋升、奖励、培训、深造的机会,保证他们的工资和津贴及时足额发放。错开农时,让他们分期分批带薪休假。还可在政府大院增添一些体育娱乐设施,搞好廉政食堂,调剂好伙食,努力创造一个栓心留人的和谐环境。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老区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新的征程,新的出发,周口老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