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2024-10-13 21:56  点击:38373

近日,周口市红色资源考察团一行到达徐州市泉山区,怀着无比肃穆的心情观瞻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一一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与80万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统率下,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在华东、中原、华北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之势,浴血奋战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纪念馆分为两层。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和关于淮海战役战斗、民工支前的浮雕。在一楼展厅,我们穿行于血与火的虚拟空间,踏寻着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幕,重温淮海战役的整个历程,心情非常沉重,但同时也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骄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策于千里之外,时刻掌握着战役的主动权。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因势利导,抓住战机,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领导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得力于人民军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战场上,将帅同心,军民一致,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面对敌人的强大兵力与精良装备,为争取战役的全面胜利,广大指战员凭借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硬是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大仗、硬仗、恶仗。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保障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动力源泉。

在二楼展厅,我们看见了支前宣传标语“我们多流汗,战士少流血”,看见了大车队、挑运队、毛驴队、船队源源不断向前线运送物资的场景。“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为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数百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展开了人民支前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人民战争深厚伟力的生动写照。据记载,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后来也不无感慨地回忆道: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展厅内,一件件展品诉说着历史,告诉我们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一幅幅画面、一组组文字,诠释着“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的真理;一个个战斗故事、一曲曲英雄壮歌,传诵着“依靠人民、团结协同”的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淮海战役的英雄,不仅有那些英勇战斗在前线的战士,还有支前民工和母亲般的范大娘。他们的坚韧、奉献和牺牲构成了淮海战役的壮丽画卷。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懈努力,才使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参观完淮海战役纪念馆,我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抗战精神和战略智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平,将历史教训铭记于心,为维护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瞻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所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商水县老促会  张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