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伏牛山脉深处,卢氏县 400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 47 个省级传统村落与 12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古村落,宛如一颗颗遗落的珍珠,在岁月长河中静默闪耀。谁能想到,在 2017 年之前,这里的传统村落申报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斐然成绩,源自一群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干部 —— 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 “老促会”)成员的执着坚守。他们以愚公移山之志,在深山沟壑间铺就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的希望之路。
缘起:文物局长的一句话点燃保护初心
2017 年 9 月下旬,卢氏县老促会会长彭修身带着武金钟、赵全中,以及卢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春生赴三门峡参加焦氏文化联谊会。会议间隙,三门峡市文物局原局长侯俊杰的一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宝库:“卢氏山高沟深,很多边远村落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和民俗风情,前四批传统村落申报你们几乎没参与,这么好的资源浪费了太可惜!第五批即将启动申报工作。”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为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的彭修身深知,老促会的职责就是当好参谋助手,促进革命老区发展,而传统村落保护正是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回到卢氏后,他立即指定王春生牵头搜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团队逐渐厘清了传统村落的核心要件:民国前建村、保存完整历史风貌、拥有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这些 “活态遗产” 不仅是文化根脉,更是山区群众的 “精神家园”。因为它还包含着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
什么是传统村落搞清了,但传统村落的申报条件是什么,申报程序如何走,政府的职能部门间该如何合作,这些问题对于卢氏来说还是一抹黑,为了解除这些疑惑,彭修身与时任建设局局长商议,决定带队外出考察。之后,彭修身会长带队,住建局和老促会工作人员参加,先后前往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三门峡陕县西张村镇丁管营村、张汴乡刘寺村,灵宝市朱阳镇犁牛河村、朱阳镇两岔河村和王家村等地实地考察古村落。
在栾川县大王庙村,他们看到青瓦石墙的古宅修缮一新,非遗民俗展演吸引着八方游客;在灵宝市犁牛河村,申报成功的经验让他们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村子条件一点不差,缺的就是挖掘和规范!”考察工作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增强了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考察归来,团队马不停蹄开展全县普查。跋山涉水三个月,他们踏遍 19个乡镇,初选 40 余个候选村落,最终锁定 22 个基础条件最优的村子。期间,为了使申报工作少走弯路,县老促会联合县住建局、文旅局举办了由各乡镇主管领导和村镇所所长,文化站站长参加的古村落申报培训班,向他们重点解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并从申报材料的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图文搭配等申报技巧方面对他们进行了一一培训,并要求各村的申报材料在一个月后上报。而此时的他们尚未料到,一场挫折正悄然逼近。
破局:首战失利后的绝地反击
2017 年 11 月初,卢氏县22 个村的古村落申报材料寄往河南省住建厅。然而12月上旬从省里传回消息,22个村在预选中全部落选。“材料太粗糙,有图无文、有文无图,连航拍资料都没有。” 省厅反馈的问题一针见血。
面对乡镇干部的沮丧,老促会没有退缩。为了能赶上2018年年初第五批的评审,彭修身直接致电省住建厅有关领导:“我们不是硬件不行,是缺专业团队,还请住建厅帮我们推荐专业规划团队给予我们帮助!”12 月 17 日,河南中睿筑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在省住建局的推荐下,由总经理曹明雷亲自带队冒雪抵达卢氏。零下 10℃的寒冬里,王春生、翟己珑、张卫东等老促会成员分别带领三个工作组,背着专业设备徒步进山,每个组要完成7至8个村的调查测绘任务。在狮子坪乡,车辆被困雪地,60 多岁的彭修身带头推车,双手冻得通红却笑称 “就当锻炼”。
专业团队到位了,每个村3万元的申报费用却成了拦路虎。县财政紧张,乡镇无力承担,老促会想出 “风险共担” 模式:与企业约定若22个村中要有最少11个村入选省级名录,政府支付 30 万元服务费,若不达标则费用减半。之后,时任县住建局谌建峰局长参加了合同签订仪式并与老促会和专家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2018 年春节前,技术人员等着工资回家,住建局一时拨款不及,王春生瞒着家人,自己拿出2 万元积蓄垫付出去。
这份担当终于换来回报:2018 年 2 月,卢氏县文峪乡大桑沟村、窑子沟村,东明镇祁寸湾村、北苏村、先峪村,范里镇东寨村、范里村,横涧乡青山村、照村照村岭,官道口镇江槽村、杨眉河村,双龙湾镇龙驹村,五里川镇河南村,沙河乡三角村、留书村,汤河乡高沟口村,共计16 个村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的大桑沟村还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卢氏传统村落申报实现 “零的突破”。拿到名录的那天,彭修身告诉大家:“只要用心,没有干不成的事。”
坚守:用担当破解 “钱从哪里来”
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保护资金申请需要先通过规划设计评审。然而每个村 20 万元的规划费,让刚尝到甜头的团队再次陷入困境。县住建局和乡镇没有钱,行政村根本拿不出这笔资金,如果没人投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将被搁浅,申报工作也将前功尽弃。本来传统村落保护这项工作不属老促会管,但为了卢氏革命老区的发展,特别是为了给山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位老领导觉得责无旁贷,于是发起了这项工作,现在骑虎难下。“全县 16个村进入省级名录,难道要让这些成果烂在纸上?” 彭修身拍板:“找企业垫资,我们牵头签协议!”彭主任的建议先后征得时任住建局局长,时任招投标办公室主任、有关乡镇主要领导的同意,各有关领导都表示坚决支持。
一开始,有人介绍多年来在卢氏搞承包工程的福建一家古建企业,该公司张老板也非常诚恳。但该企业后来经过详细了解,认为项目遥遥无期,投资时间过长,最后竟打了退堂鼓。之后,彭修身遍访县内建筑企业,三顾茅庐说服“我们承诺,项目资金到位后优先让你们施工。”2019 年,三家企业先后注资近 200 万元,解决了第五批 11 个村的规划费和第六批申报费用。老促会成员逐条核对合同条款,确保企业权益,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奔波劳苦。不久,卢氏县老干部咨询团就卢氏县传统村落申报和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视察,时任住建局主管副局长朱晓武详细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构想,村镇科科长贾令峰全程陪同。
2020 年冬,第六批申报遭遇罕见寒潮。70 岁的彭修身坚持带队陪同专家组,在海拔 1500 米的高山上徒步考察。车辆无法通行,他拄着木棍在结冰的山路上挪步,同行的技术人员劝他休息,他却说:“你们从郑州来,我们更该带好路。”就这样,他们再次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 的50多个行政村,逐个与乡镇和村委主要领导对接沟通,现场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些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就把问题记到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回城后再逐一打电话解决。
王春生则化身 “笔杆子”,在零下十几度熬夜撰写非遗材料。为了还原一个民间传说,他翻山越岭找到 85 岁的老艺人,用录音机录下 3 个小时的口述。那个冬天,他累计撰写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辅助材料10 余万字,整理图片 1200 余张,被同事称为 “行走的资料库”。
蝶变:从 “养在深闺” 到 “连片保护”
2021 年 11 月,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卢氏推送的36个村中有 26 个村入选省级,占全省总数224个的11.6%。2022年10月,全县11个村被公布为国家级第六批传统村落,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截至 2023 年,全县 47 个省级,其中12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形成 “集中连片” 保护格局,成为河南省首个传统村落集中示范区。
截至2022年底,第五批传统村落中的江槽村、河南村、留书村、大桑沟村、北苏村等5个村项目保护资金各180万元已申请到位,并已经完成项目施工任务。在江槽村,百年老宅修缮一新,被打造成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在河南村,非遗传承人重新拾起失传的木版年画技艺,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在大桑沟村,古驿道修复工程启动,曾经闭塞的山村成为徒步爱好者的 “打卡地”。
光鲜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风险与牺牲。一次王春生驾驶刚买三天的新车护送省里的技术人员到文峪大桑沟实地勘测地形。在结冰路面失控,车辆撞向山体,轮毂报废、车身变形,维修费用达 1.7 万元。他轻描淡写:“人没事就好,车还能修。” 更惊险的是在灰堆石村,皮卡车刹车失灵翻入深沟,6 人跳车逃生,两名工程师轻伤,王春生悄悄垫付 2000 元医药费,生怕影响项目进度。
面对工作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危险和阻力,老促会始终坚守初心,从未退缩。“只要能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老区人民有利的事,老促会通过努力又能办到的事,老促会就要努力去办成办好”成了卢氏县老促会会长彭修身永远不变的誓言。
传承:守护乡愁的 “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保护项目落地,卢氏县老促会频繁奔走省厅。2021 年春,彭修身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先后三次拜访省住建厅领导。“卢氏是革命老区,这些古村既是文化遗产,也是脱贫的重要资源。” 他的真诚打动了相关部门,省级集中连片保护项目向卢氏倾斜,14 个村的规划设计通过评审,将迎来千万元资金支持。
截至2024年底,卢氏县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3260余万元用于古村落建设项目,并将积极争取4亿元低息贷款用于古村落保护工程。
当城市的霓虹照亮深山的夜晚,当古老的童谣在修缮后的村落里再次响起,卢氏的传统村落正经历着从 “被遗忘” 到 “被守护” 的蜕变。而这场蜕变的背后,是一群 “愚公” 用信念与汗水书写的传奇 ——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青砖黛瓦的古宅,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他们种下的不仅是保护的种子,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的身影或许平凡,却注定成为后人回望时,那道最温暖的精神坐标。
(作者: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