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初,党中央抽调部队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在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强渡黄河、跨陇海铁路、涉洛水伊河,到达嵩山脚下,准备立足登封红石头沟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得知消息,登封地下党负责人及时建议把根据地驻扎到登封东南部的箕山。原来嵩山虽巍峨高峻,山体却浅薄缺乏纵深,且岩石裸露、植被稀疏,不利于藏兵作战;而因隐士鼻祖许由避尧而闻名的箕山,山不在高,却峰岭连绵、沟壑纵横、山深林密,便于和敌人周旋打游击。
皮司令到实地一考察,果如当地同志所言,便果断决定改到箕山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但皮、徐首长深知,山势厚薄只是“地利”,按照党中央“入豫部队的作战方针”,坚持发动群众,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鱼水情意,才是保证豫西抗日胜利的“人和”。
先遣支队早就听说,日军从周边各县强征2万多民工,在登封县城西万羊岗黄沙岭上赶修飞机场,意图建立西进南侵的空军基地,民工累死、饿死、渴死、病死、被打死者不计其数。9月30日,先遣支队夜袭日军飞机场,解救了受苦受难的民工。八路军到达豫西抗日的消息长了翅膀般传遍豫西大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也便打下了群众基础。
白栗坪是个位于箕山中心地区的小集镇,先遣支队刚落脚时,群众出于对旧军队的畏惧,对于八路军一时不敢接纳。战士们夜宿街头,群众远远观察,第二天,60多岁的李如松老人第一个开门把先遣支队迎进家里,自愿将自家3处院子腾出2处供八路军司令部驻扎。战士们帮助群众又是挑水又是扫地,1760名战士也被邀请分居全村各户。
先遣支队进驻白栗坪后,日伪军威逼群众在周边村庄实行联防联保,一家私通八路,几家跟着遭殃,以此形成围攻态势。在皮、徐首长带着骨干外出宣传回到白栗坪时,被敌人秘密包围,村民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皮司令报信,并拿出用于过年的一罐白面给八路军烙馍。村外枪声四起,皮司令带领部队登上一座小山御敌,敌人竟驱使手拿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走在地主、恶霸武装的前面向八路军冲锋,战士们因为不忍扣动扳机伤害群众而柔肠百结。这时,日军从背后摸上来,战士们扭转机枪枪口猛烈扫射,最终吓破敌胆,不但击溃了日伪军的联合进攻,还解救了被胁迫群众,在血与火中把军心民心紧紧拧成了一股绳。
之后数月,在5000余名日伪军的不断围攻下,先遣支队严重减员、缺衣少食、弹药难济。群众支前作战,布匹、衣物、粮食、军鞋等物资源源不断送到部队;偃师地方势力裴子明也把看守的国民党军撤退时留下的八窑洞武器弹药捐献出来。先遣支队军心大振,先后粉碎了敌人三次扫荡。反扫荡中,民兵们把自家窑洞让给八路军伤员作战地医院。一遇敌人扫荡,民兵程黑旦总是把自己的棉袄给重伤员裹上,一个个稳稳地背到安全地方,等敌人撤走,再一个个妥妥地背回窑洞。
到1945年2月,先遣支队已开辟出涉及10个县近万平方公里的嵩箕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党中央组建的河南军区部队,在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率领下抵达白栗坪村,与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胜利会师。军区司令部驻扎在群山环抱、绿水环绕的马峪川(今徐庄镇)孙桥村。了解到地主用“驴打滚”等放债手段残酷剥削农民,军区开展了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群众的抗战热情充分激发,捐款捐物、送子参军,军区正规军由6000余人壮大到2万余人,把嵩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到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的34个县,把层峦叠嶂的八百里伏牛山,创建成了拥有800余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按照党中央争取和平的指示,河南区党委把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主动让出来交给国民党。部队撤离时正值中秋月圆,山中月光朦胧,军民泪眼迷蒙,一双双布鞋往战士挎包里塞、一个个鸡蛋往战士衣袋里装、一句句叮嘱温暖着战士们的心。程窑村的程章福把战士们的背包捆在驴背上,默默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从登封一直送到桐柏,后来卖掉毛驴,把钱大部分留给部队后才辗转回到家乡。14年后,开国中将皮定均重回第二故乡白栗坪,几个老人向他自豪地述说幸福新生活:“老皮,从前我们只能给你吃红薯,如今你要吃啥有啥。”但从小至今,祖辈、父辈给我讲起将军的嵩箕抗日传奇,从不直呼其名,总是无比敬重地言必称皮司令。
昔日红旗似火,今日山河如画。在白栗坪所在的白坪镇境内,海拔1000多米的天雄寨四面悬崖峭壁,周遭岩嶂峥嵘,革命老区正稳步推进“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红绿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东邻的徐庄镇,依托高山平湖、林溪秘境,集户外拓展、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为一体的仙人谷、摘星楼景区成为农旅融合的典范。从嵩箕放眼豫北太行山、豫南大别山、豫西伏牛山,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这些曾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崇山峻岭,正纷纷展露风景迷人的绿水青山底色,成为游人欣赏壮美山川、当地推动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让人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厚重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韩心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