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宋辉镜头中搬迁移民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8  浏览次数:194035
核心提示:2010年2月8日,渔民从自己网箱中捞起最后一批丹江鱼迁往他乡宋辉,中共党员,一基层单位负责同志,河南省淅川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摄影协会理事,南阳市当代摄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

 2010年2月8日,渔民从自己网箱中捞起最后一批丹江鱼迁往他乡

宋辉,中共党员,一基层单位负责同志,河南省淅川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摄影协会理事,南阳市当代摄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南阳网摄影总顾问,淅川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2008年以来,他拍摄的新闻、纪实和艺术图片先后有500余幅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和书籍选用;有12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入选或获奖。宋辉对淅川搬迁移民情有独钟。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期间,拿着相机,奔赴一线,定格下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移民迁安故事,备受社会称赞。搬迁移民和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宋老师。”

说移民还得从淅川县讲起。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其中水源区面积2612平方公里,占92.8%。河南省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16.6万人出自淅川一个县,移民搬迁工作自2009816日试点开始,至2011825日大规模外迁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含试点搬迁),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移民全部安排在河南省内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108个乡镇,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08个,创造了“河南经验、南阳出彩、淅川模式”。

“南水北调国家工程,移民迁安是大事,我是移民老乡,咱得支持。”这是近日我采访时宋老师说的话。几年当中,他跑遍了淅川县186个搬迁村的沟沟汊汉,用相机拍摄了3万多张移民图片,记录了这次移民搬迁的点点滴滴。他还说:“用镜头讲述移民故事,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我自己。作为摄影人,作为家乡人,移民精神就是无限的动力,掂起相机,就担当起社会责任,就要践行好服务社会的诺言”。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组宋老师镜头中的移民故事:

一、与移民乡亲们“零”距离

2009816日,淅川县移民试点工作涉及的8个乡镇、10个行政村移民搬迁工作开始,滔河乡姬家营村被确定为试点村中第一个搬迁村庄。凌晨,宋辉赶到搬迁村时,整个村庄已经沸腾:收拾家什的、拆除房屋的、搬运装车的……各项移民搬迁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镜头搜寻着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捕捉着一幕幕动人画面。

 

移民“零”距离

在村头,他看到许昌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怀抱孙子的年长者,当女记者问到老人家即将离开老家的感受时,瞬间看到老人家熬红的眼眶里流出了眼泪。然而,他说出的话却让我们震憾:我真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可我是托共产党的福才有今天,现在国家需要调水,那咱得支持,搬到哪里咱都是淅川人、都是中国人。宋老师说:“在按动相机快门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是啊,这就是中国农民,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对着摇摇欲坠的破砖瓦房,流露出的却是坚定无比的大爱报国情怀,他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淅川县这次16.6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的共同心声。

二、唢呐声声送亲人

201072日一大早,在丹江河畔,几位拿着喇叭等声乐器具的老艺人早早地等在这里,因为今天是盛湾镇陈营村老乡们搬迁的日子,这里是车队的必经之路。世世代代阡陌相邻,如今老邻居们要迁到遥远的他乡了,即便来日相聚,也必定是匆匆复匆匆,今天说啥也得放下农活来送他们一程。

 

慢慢地,车队绕过湾道驶过来了,他们立即气宇轩昂地吹奏起来,唢呐声声,传送的是乡亲们的恋恋不舍和美好祝福,更是希望老朋旧友和晚辈们能够常回老家看看:移民他乡根在淅川,淅川永远是咱们的家……车上的人饱含热泪,每辆车都打

开了车窗,他们拼命地向车外挥着手:亲人,别了!别了,亲人!车队渐行渐远,而唢呐声依然高昂地回荡在天空中。

三、离家前的心里惆怅

宋老师说,接触移民,说得最多的就是搬到新家后干什么。2010831日,在盛湾镇茅坪岛移民搬迁现场,他见到一位50多岁的移民蹲在装好的货车前抽烟,烟雾缭绕,脸上愁眉不展。宋老师上前攀谈知道了他的顾虑:这个岛四面环水,岛上耕地少,我们几代人都是以捕鱼为生。这次迁宝丰是平原地带,虽然看点对接和新村建房我都去过两三次,知道条件比这里好得多,但种庄稼咱外行又不会其它技术,今后一家人的生存发展没个底,让俺担心纳闷。宋老师说,我劝解他搬过去条件好,离城近企业多,挣钱就容易,特别是国家的现行政策好,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你想的问题党和政府早已考虑过安排好了,这一迁去就改变了命运,咱移民赶上了好时候,你该高兴才是。一席话说得老乡放开了笑脸,精神也振作了很多。

 

四、再吃一顿家乡饭

斑驳的光影里,破旧的土墙下,一家人和亲朋以各种姿势围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面上,完成他们在老屋的最后一顿午餐。2011628日,在马蹬镇青龙咀村移民家中看着此场景,宋辉的眼睛湿润了。因为要拆卸房屋,为安全考虑村里的电已提前断停。天气炎热,干脆就光着脊梁,小孩子也不穿衣服了,随便一个台面就当桌子派上用场。虽然条件简陋,但吃好最后一顿老家饭和用心招待前来送亲人的热情丝毫没减,看看那一桌子饭菜就可以知道。

 

再吃一顿家乡饭

 

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农民,这就是我们的淅川移民,这就是我的父老乡亲。”我回应宋老师:“正是移民乡亲们的质朴与憨厚,对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伟大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因为我知道,淅川这次搬迁的16.6万移民中,5.9万人是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的一次次加高和多种原因迁而返、返而迁,甚至有人这一生为此搬迁过五六次之多,所以没有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搬迁,就没有水源工程丹江大坝的加高蓄水,中线工程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就成为一句空话”。宋老师很赞同我说的话并示意:“你看,记录下这个瞬间,表达着我的敬意!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他们致敬,更要节约每一滴丹江水!”我禁不住连连点头。

五、漂漂亮亮搬新家

2011813日,是金河镇魏岗村搬迁装车的日子。宋辉顶着烈日在村子里走着,感受着乡亲们的离愁别绪,聚焦他们在家乡最后的身影。忽然一个场景吸引了他,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正在孙子的帮助下梳妆打扮,只见她穿着新衣服,胸口上戴着鲜艳的小红花“移民证”,还神彩奕奕地照着镜子。宋老师被大娘的乐观所打动,见他过去,老大娘大大方方地说:“惦记了几十年的南水北调大搬迁终于

来了,听说新家那地方一马平川,水泥路宽展平整,房屋齐整亮堂,新家新气象,喜庆!我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搬新家。党和政府优待咱移民,俺也不能给政府脸上抹黑。”多开明的老奶奶啊,定格这一瞬间的同时,宋老师的敬意之心油然而生。

                    

 漂漂亮亮搬新家

 


 

2011年的最后一批次移民,是金河镇后营村搬迁的日子。要迁往几百里外的学生周海燕上完最后一堂课,再跟老师和同学们告别。昔日课间饭后,-起嬉戏玩耍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小朋友们都恋恋不舍,忍耐不住抹着眼泪。老师拿出买好的书包示意要递给她,周海燕眼含热泪,接过书包施礼后扑在了母亲般的老师怀里,在场的孩子们无不为之感动,都失声哭泣疾速拥抱在了一起。宋老师说:“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但意味深长,中间传递的是师生之爱、人间真情。在周海燕同学来日的人生里,故乡的记忆、师生的情谊也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更加弥足珍贵。所以,他瞬间按下了相机快门。”听着宋老师的解说,我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宋老师伸出了大拇指。

采访告别前,宋老师告诉我,移民搬迁工作结束了,但后移民时代的发展稳定任务很重,他已做好了跟踪采访、系列创作的拍摄计划,准备拿出一定时间奔赴移民安置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中线工程移民后的新生活。通过拍摄移民搬迁,记录移民发展变化,定格移民精神,留存历史影像,做南水北调大移民的忠实记录者,让照片向国家、向人民、向历史汇报淅川、南阳乃至河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通过影像找回关于渠首老家——河南南阳淅川的记忆……

我对宋老师的博大情怀和执着精神表示赞赏与敬意,并祝愿和期盼他的美好愿望如期实现,祝愿和期盼他的系列佳作早日向世人展现,像移民精神一样永远感动人、激励人,催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 梁占佩   2021年9月4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