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每一丝牵动都关乎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近年来,舞钢市杨庄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排、解、盯”三字经工作法,将公安“硬”治理与网格“软”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治理触角延伸至村社最末端。作为全乡警网融合的示范标杆,水田村凭借这一高效工作模式,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为群众撑起安全伞、架起连心桥,成为杨庄乡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排”字为基,织密风险感知“一张网”。在水田村,“主动发现”是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村里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警格员“专业、精准、高效”的双重优势,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排查体系——网格员每日穿梭在村巷院落,跟村民拉家常时记下邻里纠纷的苗头、田间地头的民生难题、院落角落的安全隐患;警格员则结合接处警、专项清查,深挖隐蔽的治安、刑事类案件线索,补上网格排查的专业性短板。遇到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段,网格员与警格员还会组队开展专项排查,重点盯紧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所有排查信息都通过网格通、鹰发现等信息化平台实时上传,实现“数据多跑路、信息不脱节”。如今的水田村,无论是张家和李家的口角之争,还是老旧房屋的线路隐患,都能被第一时间捕捉,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解”字为要,构建多元共治“同心圆”。“问题发现了,关键要解决好。”这是水田村推进警网融合时的核心思路。村里坚持“分类处置、联动共治”,建立起一套精准的化解机制:遇到邻里口角、小微隐患这类简单问题,网格员会牵头找村组干部、“五老”志愿者一起上门,用乡音讲情理,就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实现“小事不出格”;要是碰到网格解决不了的复杂矛盾,警网融合工作站就会立刻启动联动,网格长、警格长带着法律顾问、村理事会成员一起坐下来会商,既讲法理又顾人情,让双方心服口服,做到“大事不出村”;极少数重大疑难问题,会及时上报乡综治中心,统筹多部门资源攻坚,确保“矛盾不上交”;而对明确的治安、刑事案件,警格员会快速介入、依法处置,守住平安底线。如今的水田村,多元共治的合力越来越强,矛盾纠纷化解率、群众满意率一年比一年高。
“盯”字为盾,筑牢闭环管理“防护墙”。“问题解决了,不能就这么算了,得盯着看效果。”为了防止问题反弹,水田村建立起“跟踪问效+动态管控+长效机制”的闭环管理体系。网格长和警格员会定期对已办结的事项回访,坚决不让“一办了之”的情况出现;对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村里通过线上微信群随访、线下定期上门的方式动态监测,确保帮扶措施不落空;要是发现某类问题反复出现,就会总结规律,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从源头减少问题发生。村民王大爷说:“之前反映家门口路灯不亮,不仅很快修好了,后来还有干部专门来问亮不亮,这种做事态度我们放心。”
从“排”的主动感知,到“解”的多元发力,再到“盯”的持续巩固,杨庄乡以“排、解、盯”三字经为指引,让警网融合在水田村从“机制创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实效。
杨庄乡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深化“警网融合”工作模式,把水田村的经验推广到更多村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长效化水平,让平安幸福的种子在杨庄乡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编辑:马文忠 张国强 供稿:马建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