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盛田农业的百年粉坊(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24  浏览次数:37908
核心提示:本网讯(仓超)追溯红薯的历史,与遥远的美洲有关。据说,明代万历年间,番薯入华,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的功劳。当时陈振龙和其子陈经纶常年在吕宋(即菲律宾)经商,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

本网讯(仓  超)追溯红薯的历史,与遥远的美洲有关。据说,明代万历年间,番薯入华,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的功劳。当时陈振龙和其子陈经纶常年在吕宋(即菲律宾)经商,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于是,陈振龙不畏艰辛和风险把甘薯引进中国。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在广植红薯的同时,人们又摸索掌握了提取红薯淀粉和制作红薯粉条的方法,使红薯的食用价值、经济迅速提高。禹州因为适合种植红薯,红薯种植与红薯粉条制作相辅相成,开始了禹州粉条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成为禹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禹州粉条制作技艺因其传承久远,闪耀着农业文化的精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进一步弘扬禹州红薯粉条手工传统制作技艺的文化底蕴,正本清源,充分体现了禹州农民的勤劳、聪明与智慧,使这一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传承人孙继周几十年来,以传承发展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为己任,精心选材,坚持“一真二纯三古法”原则,选用真正禹州山岗地优质红薯,坚持古法制作技艺,保持原浆原味,品质优良。经其制出的禹州粉条外观晶莹润泽、粗细均匀,韧性弹性十足,下锅久煮不烂不糊,口感劲道爽滑,广受欢迎。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孙继周作为非遗传承人,不断推陈出新,与博士创新团队研发出了蔬菜粉条、杂粮粉条、食药两用粉条、养生粉条,以及即食鲜粉条等系列产品,使粉条制作技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

为了大力弘扬禹州粉条传统制作工艺,孙继周每年都开展公开培训指导,宣传推介传统红薯三粉加工技艺,直接培训传授禹州粉条制作技艺学生达120人,共招收徒弟25人,组建了“盛田农业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队”,进行展演100余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发挥自身优势,孙继周又成立了盛田薯类鲜粉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禹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学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与指导,年培训指导农民及员工1.2万人次,加强科普宣传,印发科普技术宣传资料5万多份,发放给来公司接受培训、参观学习、游玩体验人手中,开展社会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禹州粉条制作技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