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老区建设 » 正文

河南省淅川县:重负之下的1.95万移民县内亲情安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18  浏览次数:117655
核心提示: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是中线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河南省16.6万移民唯一迁出县,是河南省接受本次移民安置任务的25个县(市、区)中第三大县——安置移民1.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是中线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河南省16.6万移民唯一迁出县,是河南省接受本次移民安置任务的25个县(市、区)中第三大县——安置移民1.95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出县外迁、渠首枢纽工程建设拆迁、输水总干渠工程建设淅川段拆迁、内(乡)邓(州)高速公路淅川段建设……背负着一个个国字号工程,加上县内安置移民,淅川人凭着敬业、实干、奉献、争先的“淅川精神”,创造了“淅川奇迹”,展现了“淅川魅力”。

一、压力--蕴含强劲能动力

中线渠首枢纽工程和总干渠淅川段工程征迁安置工作涉及淅川县九重镇17个村、6家企事业单位和8条广电线路等专业设施复建,1.79万亩土地征用,5875座坟墓迁移,14.435公里淅川段总干渠红线内114户588位居民拆迁安置;729户,3552名库区移民镇内迁安;89亩淅川段内(乡)邓(州)高速公路永久性土地征用。三大“国字号工程”同时汇聚九重镇!工作量度、难度和强度之大超乎想象。

2010年7月7日,九重镇张冲移民新村迎来了距离老家只有七八公里的32户148名移民乡亲。因为镇内安置,距离近、人缘熟,本是优势,却给搬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听说房子盖好了,离家这么近,我们急着过来做生意,就提前搬过来了。”问起移民搬迁的事儿,正在给小超市上货的张冲新村移民张光海记忆犹新。但他并不知道随意搬迁给当时移民干部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因为近,开初移民就自己搬家,既省事又节俭,开上家里的农用车或四轮拖拉机一趟又一趟地来回奔波,人身和财产安全很难保证。”时任九重镇副镇长杨金锋说:“那段时间,我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直到统一规范搬迁后心里才慢慢舒展一些。”

九重镇的压力只---是“淅川县压力”的一个缩影。移民迁安号称“天下第一难”,与河南省这次有移民安置任务的6个省辖市其他24个县(市、区)相比,淅川县内移民安置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次搬迁是新老移民交织并存,移民中有5.9万人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经过多次搬迁的老移民;试点搬迁与一批移民、一批搬迁与二批移民的对接等前期工作交叉作业,叠加进行;出县外迁与县内安置同步实施,移民中出县外迁14.65万人,县内安置1.95万人。县内安置移民中有分散安置、干部职工家属安置、投亲靠友安置、财产户安置等多种形式,在8个乡镇44个村中共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53个。

时任淅川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富有成就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大迁安期间,淅川县同时承担着16.6万移民的人口核定、库区淹没村组水位线上下土地和财产核实、安置区108个乡镇中20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衔接与沟通协调、94个亿移民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新老移民中众多信访人访等矛盾纠纷处理解决,还有移民搬迁动员组织、县内安置点建设、库周交通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库底清理以及后续稳定发展……”
  宋超说,受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的影响,淅川县内安置移民新村工程建设与其他兄弟县(市、区)相比,整整晚开工两个月。2010年夏天,淅川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涉及全县11个移民乡镇,灾后重建任务非常艰巨。淅川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于一体,境内5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分散在8个乡镇,点与点之间距离较远,加上崎岖山路,隔河渡水,一些安置点检查一次就需要一天时间。在这搬迁时间卡死,建设任务繁重,各项工作叠加,安全隐患众多的情况下如期圆满完成,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当时真让人喘不过气来。

以2011年6月27日为例。这一天,淅川县搬迁7个批次,涉及5个乡镇8个村,1121户5195位移民。他们分别是仓房镇沿江村98户443人迁往新乡市辉县移民新村;滔河乡双庙村115户535人迁往唐河县咎岗乡移民新村;老城镇官福山村249户1090人迁往新乡市延津县移民新村;马蹬镇马家村、邢沟村187户907人迁往南阳市社旗县郝寨乡移民新村;老城镇七里村161户674人迁往本县厚坡镇杨窝移民新村;九重镇王岗村第一批次137户704人迁往本镇下孔西岗移民新村。这一天,乡镇和县直部门共投入搬迁车辆3133台、工作人员7152名。其中,乡镇投入车辆2527台、特种设备47辆、工作人员5319人;部门投入车辆456台、特种设备103辆、工作人员1833名。大清早,宋超没顾上吃饭,便匆匆赶到各搬迁村巡回检查督导,他说一整天心里调得老高,对讲机电池换了一块又一块,直到最后一辆车离开淅川县境,参战干部们那颗悬挂的心才算放下来。

淅川县移民局时任党委书记、移民指挥部新村建设组组长石成宝在《我的移民日记》中《陪王培理下乡》一文是这样记述的:

2010年元月18日,农历腊月初四,大寒、气温-2摄氏度,阴,雾蒙蒙,霜满坡。为解决移民人口及实物复核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指挥部组织四个工作组到库区乡村调研。当天,我跟随分管移民副县长王培理和长江委设计院二室主任宋为群去盛湾镇、滔河乡、大石桥乡、老城镇调研。一日奔波,感慨良多,记之,存念。

8:00从县城出发赴盛湾镇,途经老城镇狮子岗村(全县10个移民试点村之一,2009年8月已迁原阳县),停车查看库底清理情况。

9:00到盛湾镇河扒村考察该村后靠自安点选定。

10:00在镇政府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12:30座谈会结束,去滔河乡。途中离开随行车辆,私访姬家营村(移民试点村之一,已迁许昌县),查库底清理是否符合要求。

13:10到滔河乡政府,在政府食堂午餐,用时30分钟。席间王县长悄声问我,随行的2个县直单位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答后他感叹说:“来淅川一年多只顾忙移民,没时间交往啊!”

13:40在乡党委书记办公室召开座谈会。15:40座谈结束,去大石桥乡。

16:17在大石桥乡书记办公室召开座谈会。17:40座谈结束去老城镇。途经大石桥乡张湾村(试点村之一,已迁新野县),停车看到挖掘机正在废墟上平整土地,准备栽植垂柳。

18:15到老城镇书记办公室,天已昏暗,座谈开始。19:30座

谈结束,在镇政府食堂就餐,席间话题仍是移民。20:10晚餐结束,赶往南阳市参加19日全市政法工作会议。

印象,今天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天虽冷但路不泞,天虽阴但无雨雪,相比酷暑和大雪仍要进村入户的天气,已是一个好日子了。调研中,能表态的王县长当即就表态了,共有10多个具体问题得到答复。每到一乡镇,王县长都要见见长江委驻乡镇工作组的同志,详细询问吃的是否习惯,住的是否暖和,一再嘱咐乡镇领导要格外关心长江委同志。一再嘱咐,春节前要给移民送温暖,不要冷了移民心。

王培理回忆:“困难和压力确实很大,但更多的是幸运和信念。”从试点移民工作开始,到第二批大规模移民搬迁结束,淅川县之所以荣誉多多、捷报频传,就因为各级干部都有一个信念——组织上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有幸在淅川工作、有幸赶上这么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幸运的种子播撒在淅川人心中,正破土发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强劲动力。

二、动力--开启迁安新历程

2011年1月17日15:00时,厚坡镇张楼移民新村施工点。优胜红旗插在新村建设规划的大牌子左边,迎风招展。右边是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距离1月20日二层房屋主体结束时间节点还有3天。”

“开工晚,但我们加班加点,当天晚上房屋主体工程就提前完工了。”厚坡镇时任包点干部刘黎明把建设移民新村的事儿都印在脑子里。

淅川县内安置移民新村建设工作,虽比其他兄弟县晚开工两个月,但到了1月20日,全县第二批纳入省市统一考核的9个安置点进度与质量,均达到或超过省市规定的时间节点。这个奇迹,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淅川县内安置移民与出县外迁移民一样,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目标,这又是个奇迹。时任县政府党组成员、移民局局长冀建成说:“再苦再累,我们承受着,历史赋予了我们的特殊使命,我们就要竭力完成,对移民亲人负责,对淅川父老乡亲负责,淅川的党员干部个个顶天立地,没有给自己良心上留遗憾!”

谋事在人、谋为先,成事在干、干为本。聊起移民村房屋建设质量,九重镇张楼移民新村住在16排3号房的移民申德谦乐呵呵地说:“县乡镇干部可负责了,建这房子时每隔几天都要来督查的,至今我家的房子都很好,啥问题也没有。这真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干部们为我们的付出,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下。”

是的,在新村建设上,淅川县超前谋划,建立了“县移民指挥部综合监控、乡镇指挥部成员具体监控、中介监理技术监控、移民村迁安组织全程监控、施工企业自我监控”五级监控网络,实施了前线督查、专业督查、驻场督查三级督查机制,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该县还总结出建房容易出现地坪起砂、空鼓和墙体裂缝、渗水等质量通病,有针对性地采取建设“样板房”、组织观摩的方式,进行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现场示范指导,同时开展内安移民新村建设“争先创优”活动,县政府还拨付56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活动奖励。具体工作中,各级干部更是忠诚担当,率先垂范。从县四大班子领导到乡镇、县乡直单位,再到村组干部,都是长期坚守在一线拼命工作,不少人身体累垮、嗓子喊哑,甚至被打骂,却无怨无悔。

宋超,在组织搬迁期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过一个节假日,哪里需要、哪里有矛盾,他就出现在哪里,集中搬迁高峰期,宋超一直风雨无阻,亲临一线指挥。2009年8月的一天,盛湾镇鱼关村搬迁前天晚上,因一村民车祸身亡,家属把棺材摆在村内路中间阻碍搬迁。接到报告时已交零晨了,他刚从移民村回来,但顾不上数日的连续奔波劳累,冒着倾盆大雨立即前往盛湾镇,与死者家属面对面做工作,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确保了该村的移民搬迁车队两小时后按时出村。王培理日夜奋战在工作现场,甚至被群众围攻殴打,也从没叫屈,从不言退。冀建成身患糖尿病,每天打着胰岛素,带着文件袋、小毛毯和药瓶奋战在一线,实在不行了,吃点药继续干,就连80多岁的老妈摔伤住院也没顾得上去照顾一次,老妈想念儿子时就打开电视机,从淅川的电视新闻里看上儿子一眼。公安局长畅建辉,三年来足迹踏遍了186个搬迁村,忙时,10多天不能回一次家,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让他患上了失眠症。县委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是县委办公室派驻马蹬镇向阳村的工作队长,多次带病工作,由于劳累过度,在前往移民村途中突发急性脑中枢梗阻,抢救无效死亡。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患有肺气肿病,听说单位分包的上集镇百石崖村要搬迁,正在家中休养的他,不顾同事劝阻,每天骑车赶到搬迁村里,拖着病体给群众讲政策、解疑难,抬粮食、装家俱上车。最终,移民一批批坐车走了,王玉敏却倒下了。去世时,他的衣袋里只有30元现金和一部接收信息的旧小灵通,他家厨房灶台上仅有掉瓷生锈的锅碗、半瓶醋、半小碗盐。

时任县长赵鹏介绍,一次指挥部联席办公会议上,盛湾镇党委书记陈太良谈到该镇干部在移民搬迁中几乎全部累倒时,中断了很长时间,抬头一看,陈太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少干部长期带病工作,仅淅川县就有10位同志先后牺牲在移民大迁安工作岗位上。赵鹏还认真地说:“淅川的每一天都是传奇,移民乡亲最可敬,移民干部最苦最执着,安置地群众拿出真诚心,给移民让出好土地,最通情达意!”

三、执着--铺就移民致富路

“移民搬出来了,让他们在新家拥有一个幸福的明天,才是“娘家人”最艰巨、最光荣的使命!”赵鹏的话道出了淅川县各级干部的共同心声。他说:“淅川,必须抢抓南水北调机遇,千方百计把移民的事情办好。”

淅川人清楚,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保护水质,全县先后移民36.8万人,过半耕地被淹,380多家企业被关,5万多支养鱼网箱拆除,交通网络格局被完全打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后移民时代,要实现一江碧水永续北流和恢复发展地方经济双重目标责任大,使命光荣。

为了把移民的事情办好,搬迁之前县乡镇就与有关部门一起规划着移民的美好新家园和长远发展蓝图;组织村组干部和移民代表查看新村建设,外出考察取经、到周边村特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企业开阔眼界。移民迁入后,又立马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深入移民新村,进行生产技术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劳动部门积极开展电焊、机修、缝纫等生产技能培训,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能手,转移一名劳力;组织县工业园区企业深入移民新村开展招工宣传等。仅三年大移民期间,全县就先后开展各类培训20多场,培训移民3600多人(次),千名移民很快进入县乡镇企业务工就业。

近些年来,淅川县围绕移民后续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创新扶持模式,以点带面,做实做优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避险解困、技能培训、产业试点、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移民生产生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项目建设上,充分利用移民村土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资金优势,采取移民村提供生产场地、基础设施配套、土地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企业到移民村落户。围绕“强村富民”、“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捆绑使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生产发展资金和各种惠农资金,推进移民村乡村振兴,统筹新老移民村发展。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完善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种植、养殖项目,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移民项目管理机制。全县5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分布的44个村,目前均完成了村容村貌整治和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兴办千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26个,投资超500万元的企业10多家,“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全县有1/3的移民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好的移民村年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2021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13507元,比搬迁前人均不足5000元增长近三倍。

九重镇邹庄村是淅川县内集中安置的53个点之一,位于该镇东南部2公里,距中线工程渠首3公里,于2011年6月从九重镇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成立新建制村,辖5个村民小组,175户759人。据村老支书邹新春介绍,当年他家随乡邻一起搬迁到新村,对比过去和现在,生活确实有天壤之别:过去,“泥巴路、漏天房、吃水用肩挑,生活可艰苦。搬迁后,经过10年发展,现在交通好了,村村通户户通,家家都有小汽车,用的是自来水,村民年底有分红。我们每年上交的医疗合作费、公益设施维修费等都是从村集体收入中解决的。他还说,村里先后成立有3家农村合作社,生意都不错。京都果园,前两年是直接卖果子,现在按果粒规格精选包装,并新上了切片、烘干等深加工项目。随着产业链条的形成拓展,前来考察学习、观光旅游的人员越来越多,企业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问起邹庄村现在的收入情况,村支书邹玉新爽快地说,这几年收入项目多:有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分红、移民后扶项目年租金、太阳能发电收入、入股福森药业企业利润分红、养羊场项目租金等,去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2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都在1.5万元之上。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广大移民干部、移民群众做出了奉献和牺牲。推进乡村振兴,邹庄和淅川县众多新老移民村群众开启了幸福新生活。在新的发展阶段,淅川人凭着敬业、实干、奉献、争先的“淅川精神”,一定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开启跨入发展的新里程,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淅川移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2年2月20日  作者 梁占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