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民法院丁河法庭依托特色调解机制,将一起涉菇农劳务纠纷圆满化解在“菌香果甜”调解室内,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让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
田某与马某因香菇基地务工工资结算产生分歧,因双方未签订书面协议,对如何进行工资结算双方各执一词,案件一度陷入僵局。面对口头约定无法证实、证人证言难以采信的困境,丁河法庭充分发挥“菌香果甜”调解室功能,一方面邀请香菇行业的专家对香菇种植各环节用工标准进行现场解读,同时对比当地香菇码垛工序的工时费用;另一方面请驻庭调解员协同调解,调解员以乡村矛盾化解经验为双方寻找平衡点,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法官则同步释明举证责任、诉讼风险等法律要点。通过“行业算账明标准、乡情沟通解心结、法律释疑定预期”的三维调解方案,最终促使马某当庭支付田某1000元补偿款,双方也握手言和。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既守护了菇农的合法权益,更凸显出西峡法院源头预防纠纷、多元化解矛盾的司法担当。近年来,西峡法院一直坚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立足审判工作实际,针对县域内香菇、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创新打造“菌香果甜”特色调解机制,整合法官、调解员、行业专家等力量,成立“菌香果甜”特邀专业调解委员会,并设立专属“菌香果甜”调解室,配备涉农纠纷调解设施与线上解纷平台,出台《香菇产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等指导性文件。自该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解化解涉农纠纷80余件,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5.8天,涉菌类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36.2%,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今后,西峡法院将不断完善特色调解机制,拓宽法庭指导、行业商会协同,人大代表、村干部联调的调解网络覆盖范围;同时加大行业性普法宣传、典型案例发布等措施,培养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和法治素养,强化风险预警能力,推动涉农纠纷诉前化解,持续提升“菌香果甜”特色解纷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保障,用法治绘制出一幅“菌香沁心、硕果盈枝”的乡村和美图景。(吕纪春 王晶雅)
(稿件来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