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故事//豫鄂两省一对亲家的移民往事
2025-08-08 08:16  点击:57860

移民舍小家为国家——大爱无悔别故土

周英子和曹庭芝是儿女亲家,但长得很像孪生姐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前,两家住得很近,相互能看到对方的房顶,可通起电话来一个是河南号码,另一个则湖北号码。40年前两家喜结姻缘,并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一直得到方圆邻居们的羡慕。40年后因为丹江大坝加高、一库清水送京津,亲家俩一个随儿子搬到太行山下的新乡市辉县市常村镇,另一个随子女迁到了汉江下游的襄阳市襄阳县龙王镇,从此两家亲情被割舍,南北相距达千余公里。

前不久,忽闻迁去辉县的老太太周英子回到库区淅川仓房镇老家看闺女,我有幸见到了她老人家。

周英子今年80岁高龄,但身子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音有力,和善可亲。座谈中得知,老太太18岁那年响应公社(现为乡镇)号召,随众青年一同去了青海支边。刚到青海大家都住在帐蓬里,后来改住土围子屋。因为那里高寒缺氧又少水,生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差,加上农活重,完不成任务要挨打不让吃饭,不少人先后病倒、浮肿,非正常死去了很多,大家心里很恐慌,无耐之下周英子于1960年底跟着几个乡亲们一道逃回了淅川,这才安下心来。

说起亲家母曹庭芝,老太太心里很激动。她说,我们认识五六十年了,她比我大9岁,与我是邻村,归湖北省管辖。两家都是丹江口水库老移民,因为建水库我们先后被后靠到两省相邻的山坡上。我俩相识,是一次我在仓房公社开会回到村头,遇见她干农活崴住了脚,便搀着她回家。她家有好几个闺女,其中一个叫转娃,长得秀气又懂事贤惠,后来和我们家虎子成了亲。我们两家一到农忙天就相互帮助,她们生产队地多又种有水稻,只要稻子一熟谷子分到户,就要给俺家送一袋。因为距住很近关系好,两家人上街赶集回来都会捎带几样东西一同分享,亲如一家。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大搬迁工作开始了,亲家们一家要远迁汉江下游湖北省襄阳县龙王镇的现住地。动迁的前一天,周英子特意安排炒了一桌菜、备了一些酒,请来了亲家一家大小,饭还没吃完亲家俩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抱在一起哭了一场,弄得孩子们都来劝说。

转眼间到了2011年的夏天,一天大清早就来了100多辆大货车,娃们说辉县的接迁车队来了。看着干部们帮着一家一家乡亲们搬家居,周英子的心一下子揪成一团,尽管她早已做好了搬迁准备,毕竟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几辈人舍不下。她说:“这一走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来,当天傍晚我和孩子们一起到后山上祭拜祖坟,在他爹坟前也点了纸。一起生活几十年了,这也算我离开老屋前给老头子的一个交待”。第二天,车队就要出发,电话铃响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英子呀,听娃们说今天要搬迁走了,原谅我回不去送您。妹子,您可得保重身体,娃们都孝顺,要好好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周英子一听赶忙回话:“好姐姐,您我都是一样的,您一定要把病治好,国家对咱移民多关心,现在的条件太好了,咱们都要好好生活……”可是,让周英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通话竟是姐妹俩个的永久告别,3个月后她的亲家曹庭芝大姐永远离开了人世,为此她十分悲痛,伤心地哭了好几次,现在提起来心里还很难受。

 

老太太说,到现在有一件事让我忘记不下。搬迁那天,车队经过亲家大姐家住的玉皇顶村时,突然乌云密布,刮起大风,狂风暴雨下个不停,造成搬迁车队在玉皇顶滞留了很长时间。干部们说狂风把10多棵碗口粗的大杨树都刮倒了,横七竖八挡在路上,我心里在想,这分明是亲人们不愿让走,在有意的挽留我们。听得出来,她的声音哽咽了……

这次拜访,我想了很多。我是河南省淅川县移民战线上的一位老同志,知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的续建加高,两次工程建设豫鄂两省两次大移民83.7万人,其中湖北省涉及5个县(市、区)搬迁46.9万人(中线18.2万人),河南省涉及淅川一个县移民36.8万人(中线16.6万人)。像周英子、曹庭芝这样的移民家庭在丹江口库区只是个缩影,豫鄂两省库区六县(市、区)岂止有上千家、上万家。这些移民心底蕴藏的依恋、酸楚、憧憬等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的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精神是一致的!

最后我想说,没有以周英子、曹庭芝为代表的豫鄂两省丹江口水库新老移民大搬迁,就没有今天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库清水缓缓北送。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村,了解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搬迁移民的深情厚爱,对移民精神的高度赞扬。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弘扬践行移民的伟大奉献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作者 梁占佩 2021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