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以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河南省西华县“三岗”老区豫东特委纪念塔前,经常有红色歌舞队、腰鼓队、戏剧团等排练、演出,吸引数百名村民和游客观看。
“三岗”是河南省最早、最有影响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日的星星之火在“三岗”燎原豫东平原,被誉为“小延安”“小竹沟”。今天老区人民在这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文艺表演,显示了老区干部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宏伟意志,盼望和平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同时激发干群冲天干劲,用老区精神建设老区,强国富民、保家卫国,实现老区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岗”红土地,抗日烽火燎原豫东平原
上世纪20年代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西华县城西30里的“三岗”,即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民众有习武的传统,民间有 “喝了‘三岗’水,大人小孩都会跷跷腿”的顺口溜。当时,党的具有爱国忧民和正义进步人士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人,为抵御土匪入侵,组织附近群众,成立一支30多人的看家队。看家队打富济贫,保家防匪,仗义疏财,扒毁神庙,开办学校,队伍迅速发展到300多人。
1933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派沈东平、路岩岭等人到“三岗”,团结、教育、改造了由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领导的地方农民武装。很快这部分农民武装成了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武装,这一带的革命活动逐渐由隐蔽转入半公开状态。
1935年,中共中央北方局陆续派来了共产党员王子英、樊亚峰等人,加强西华党组织的领导。他们以陵头岗学校为阵地,向周围各处扩大活动范围。陵头岗学校更名为“普理学校”,寓意为普及共产主义真理,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学文化,宣传共产党主张。为扩大党的影响,党组织在枣口、麦庄、西湖等周围村庄建立了8个分校,学生发展到800多人。到1936年,党组织在“三岗”一带站稳了脚跟,“三岗”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
1936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在“三岗”建立中共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三岗”根据地培训革命青年4000余人,发展党员400余人,建立了拥有6000多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革命武装队伍,建立了以地下共产党员楚博为县长、共产党员任区长的地下红色政权,组织了农协会、儿童团、少先队等革命群众团体,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支援抗日”,一支声势浩大的抗日大军在豫东大地迅速形成。1938年7月至1942年初,这支由西华子弟兵组成的部队先后10次东征抗日杀敌,沉重地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1940年,国民党围剿“三岗”革命根据地,抗日革命活动转入地下。
中共豫东特委领导“三岗”革命根据地的4年中,来自延安、竹沟和晋东南抗大一分校的不少干部经由此地被转送到党中央、河南省委,“三岗”革命根据地成为通往延安和华中敌后根据地的交通枢纽,为杜岗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8年10月8日,彭雪枫率领的游击支队,吴芝圃、王海山率领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来到中共“豫东特委”领导下的西华县杜岗村胜利会师,得到了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武器、人员、经费的大量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1938年10月至1939年11月,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先后5次为新四军输送主力5000余人。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抗日以后,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成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可靠的大后方。
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普理学校”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其中军师级及地厅级以上的干部有100余人。同时,在血与火的艰苦斗争中,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有牺牲在抗日战场的沈东平、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烈士,有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5000多名“西华县人抗日自卫军”革命战士.....
“三岗”沃土地,粮丰钱多赋能乡村振兴
“三岗”所在的艾岗乡有土地6万多亩,老区勇敢善战、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对这片红色沃土精耕细作,强化管理,确保农业丰产丰收,稳基固本。艾岗乡以种植粮食为主,夏种小麦秋种玉米,年粮食产量一直保持超吨。最近几年,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小麦+辣椒”间作套种模式,取得了夏季千斤粮、秋季万元钱的亩产高效益。“小麦+辣椒”间作套种模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很快发展到2万多亩,艾岗乡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草莓椒生产基地、小辣椒生产大乡,辣椒一项收入超过3亿元。并建立了辣椒收购、加工、冷藏、运销等“一条龙”生产线,成了保障、拉动辣椒丰收增效的“金链条”。同时,艾岗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辣椒种植10万亩以上,辣椒不仅是艾岗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艾岗是“西华的哥”的发源地、集中地,全乡从事开出租车的“的哥”达1.5万人,靠“的哥”年收入15亿元以上。而且“的哥”成了艾岗老区的闪亮名片。“杭州雷锋车队”、“共产党员示范车”活跃着艾岗老区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影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义务献血、助贫济困、高考免费接送考生……无不闪耀着艾岗老区人的真正风采。近几年来,艾岗老区人在外做的好人好事达500多件,持续擦亮了“艾岗老区”和“的哥之乡”的金字品牌,赢得了百姓口碑。
艾岗乡将三岗红色资源与周边杜岗会师纪念馆、黄泛区农场史馆等串联成“红色记忆一日游”线路,加上中黄山古遗址景区 、女娲城和2万亩辣椒农业景观,红绿映衬、文化农业风光融合,催生旅游新业态。半截楼村顺势推出“夜游经济”,3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年创收超20余万元。
“三岗”恋土地,红色资源焕发新动能
以“三岗”为中心的艾岗乡人民群众,为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组建了由党史专家、文保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组成的抢救专班,通过“一人一档、一物一策”机制,累计抢救红色文物60余件、烈士照片170余张。
1956年,上级政府划地52亩,河南省民政厅拨款2万元,筹建中共“豫东特委”驻地普理学校。在“普理学校”校园中央建设了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塔身正面刻写着“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牺牲的英雄们千古不朽”21个大字。1957年,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艾岗乡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革命老区。在抗战老兵李芗荃及女儿李雪萍捐资66万元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捐资超百万元,助力修复普理学校、胡晓初烈士墓等遗址,建成“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形成“一塔一馆一校一墓”红色教育矩阵。2022年,陵头岗村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2021年4月,艾岗乡本着宣传红色文化、普及红色故事的原则,成立了“三岗革命根据地红色记忆文化合作社”,以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地为中心,吸引周围陵头岗、苗里岗、都城岗、潘北、潘南、麦庄等多村文艺爱好者200余人,交叉组合建立了“红色腰鼓百人团”、“红歌合唱团”、“红色扇子舞团”、“红色广场舞团”、“红色田园诗社”等文艺团体。红色文化合作社利用红色资源,编演红色节目,演遍了全县,编演创作的《英雄的艾岗开新篇》等作品,获省级文化大奖3项。
“三岗红色记忆文化合作社”以围绕红色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挖掘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自创出一系列的腰鼓、红歌、扇子舞等节目。唱亮了自创的《英雄的艾岗开新篇》村歌,敲响了场面壮观的红色百人腰鼓,练起了非遗项目“大洪拳”的少年武术培训班。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纪念馆、指挥部旧址、普理学校院内,到处都有文化合作社社员活动的身影。
该文化合作社紧跟红色旅游景点的打造,结合“农家乐”特色小吃、果品采摘园等二三产业的兴起,在景点内多频次的演出有红色创意的腰鼓、广场舞、扇子舞、红歌合唱、武术表演等;将红色文化与商演、庆典、婚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腰鼓之乡”的优势,重点打造豫东“红色腰鼓百人团”的品牌;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互联网”的多种模式,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全乡19处中小学加强沟通,使3100多名中小学生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
“我们要让革命老区既‘红’又‘火’!”艾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蒋皓云站在“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工地前展望未来。搬上舞台的红色情景剧《三岗烽火》已在西华县内外“红火”一片。为打破文旅产业规模偏小等桎梏,乡里正谋划纪念馆布展、打造胡晓初、侯香山旧居及VR红色体验馆等,同时与高校合作培养文旅运营人才。
如今,以“三岗”为中心的艾岗乡,已获得河南省卫生乡镇、周口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十余项荣誉。“三岗”这片曾点燃豫东抗日烽火的红土地,正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兑现着“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正如陵头岗村80多岁老支书侯富安所言:“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红宝地,今天结出了幸福的‘红’果实。”(彭世繁 苏韵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