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教卫旅 » 正文

西华县艾岗乡金姓之谜,原来不姓金,还不是汉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11  来源:族谱记载、现场采访  作者:苏韵棠  浏览次数:54313
核心提示:西华县艾岗乡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几百年来,这个村与四周乡村的村民和睦相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相差无异。娶妻生子,其乐陶陶。却在最近整理“乡愁印记”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这个村中的金姓村民原来不姓金,竟然还不是汉族。其祖原为漠北蒙古族康里海蓝伯,与铁木真同在克列王可汗账下为官。

西华县艾岗乡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几百年来,这个村与四周乡村的村民和睦相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相差无异。娶妻生子,其乐陶陶。却在近整理“乡愁印记”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这个村中金姓村民原来不姓金,竟然还不是汉族。

                     

这个村庄就是洪山庙行政村,位于艾岗乡政府西1公里处。有洪山庙、后金庄、梅桥、后楼4个自然村。村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1970人,404户。清流河纵贯南北穿村而过,洪山庙大桥成为连接四个自然村的纽带。

洪山庙自然村400多口人,全是金姓。后金庄自然村有金、孟2个姓氏,金姓有500多人,为村中大姓。两个自然村金姓共有268户、1050人。金姓有族谱,辈分论世排列。

翻开陈旧的历史,相传明朝天启年间,金姓六世祖金伦带领3个儿子从西华县黄桥乡西肖横村来此定居,因为村民都姓金,当时村名为金庄。

           

金庄西有条称清流河,河东岸有一土岭洪山”。金姓族人在此修筑一庙“洪山庙”为方便两岸村民过往,金庄人在“洪山庙”西建一座木桥。因来往商贾云集,部分金姓村民在桥东洪山庙前经商聚住,从事饮食、小商品销售、旅店等生意。每逢单日早上有集市,集市贸易相当红火。

后来金姓有很多人住到“洪山庙”附近,后更名为洪山庙村。金庄自然村的村民因居住在洪山庙北面,对外称后金庄。上世纪六十年代开挖清流河时,洪山庙自然距河堤太近,村中耕地远在清流河西村村民便集体搬迁到清流河的西岸。

            

金姓记载,洪山庙金姓在元代为康里氏,来源于漠北蒙古。远在元朝建立之前,康里氏先祖系北方大草原游牧部落之首领。到康里海蓝伯一辈,他与铁木真同事克列王可汗为主。后来铁木真势力逐渐扩大,灭了克列王可汗。康里海蓝伯对铁木真此举极为不满,发誓不保铁木真,带数十骑向西北大沙漠驰去。康里海蓝伯的十个儿子全部被俘9个被杀。铁木真看十子康里燕真太年幼,便把他抚养长大成人,后成为一名武将,为铁木真下赫赫战功。

康里燕真之子康里不忽木,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官拜翰林大学士。因世代清廉,逝后无力敛葬,顺帝赏银五锭(每锭五十贯,每贯一千钱)办理丧事(参见元史本传)。康里不忽木之康里赤,为万户将军。在一次战斗中,身陷重围,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康里赤有二子:长子康里义,次子康里山。康里赤死后,康里山承父职,亦为万户将军,佩戴金虎符。元灭后,为了生存,康里义居祥符(今开封),康里山隐居西华邑西12里肖横村(也称萧横村),改为汉族与周围村庄通婚。并改康里氏为金姓,康里山改为金山成为西华金姓一世祖。

600年前,洪山庙金姓从黄桥乡肖横村迁艾岗乡洪山庙金姓循先人遗愿,辛勤创业、艰苦劳动与四周乡村村民融为一体,同为汉姓。

百年沧桑,作为历史见证的“洪山庙”现称“洪山庙寺院”。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清朝重修,10年重新扩建洪山庙寺院占地面积18亩,现有洪山老祖殿、高媒堂、送子观音、大雄宝殿10多个建筑每逢初一、十五,附近腰鼓队盘鼓队员就在寺庙内活动,远香客、接踵而至,洪山庙寺院”香火旺盛,绵延不绝

尘封多年的金姓之谜,已成为抹不去的历史钩沉、乡愁记忆。奔向美好的未来进程,瞻望旖旎的未来风光,更是洪山庙金姓村民的共同的期盼。

光阴荏苒,如今的洪山庙村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环境。一街两行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一道道豫东风景靓丽如画。的清流河碧水荡漾,四季风景宜人春天的桃花、李花花开芬芳,夏季西瓜甜瓜甜里透蜜,秋季的小辣椒黏柿子鲜红似火冬季的野生鱼令人馋涎欲滴,是城里人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苏韵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