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父亲山嵩山七十二峰之一的禹王万岁峰下,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自 2006 年 11 月 9 日成立以来,始终以 “传承保护 研究创新” 为使命。作为河南省唯一专注木雕艺术研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它由一批民间匠师与木雕爱好者组成,共同扛起复兴嵩山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从荣获“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到成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登封市非遗传承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研究所用匠师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篇章。
嵩山木雕:历史沉淀的艺术瑰宝
嵩山木雕始于先秦,历经千年岁月的打磨,在宋明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它深深扎根于佛、儒、道三教交融的嵩山文化沃土,是南北木雕技艺碰撞融合的结晶。既有北方木雕的粗犷雄浑、大气磅礴,如劈凿间展现出的嵩山石壁般的苍劲;又兼具南方木雕的精巧细腻、灵动飘逸,像修光时勾勒出的松针般的纤毫。
其技法体系丰富完备,涵盖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双面雕、阴雕、线雕、透雕、圆雕等八种,匠人间代代相传的 “用途尺寸是前题,材料内容看实际。设计下料责明确,复印钻空心莫急。锯空铲底照线走,粗坯层次要清晰。精雕修光悟神气,无形有形靠程序”艺诀,是技艺传承的精髓所在,凝聚着历代匠人的智慧。
从应用场景来看,嵩山木雕在建筑、家具、陈设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中岳庙大殿的盘龙藻井,群众俗称 “老龙盘窝”,是嵩山木雕的巅峰之作,巨龙盘踞其中,鳞片细腻,龙须飞扬,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散落在民间的八仙桌、太师椅、匾额、屏风、佛像等,也都留有嵩山木雕的印记,纹饰精美,寓意吉祥。
历史上,少林寺、中岳庙等古建筑的历代修缮,都离不开木雕艺人的参与。梁枋、雀替、藻顶、挂面、格扇门窗、神龛、几案等建筑部件,都运用木雕工艺进行装饰,木雕工艺在古建筑中又称 “小木作”,足见其在建筑装饰领域的重要地位。嵩山木雕的题材多取自嵩山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宗教故事以及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化,承载着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记忆。2004年被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公布为河南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研究机构: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力量
2006 年,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启了嵩山木雕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的征程。首任所长钟根秀以拓荒者的姿态,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深知,要保护好这门古老技艺,首先要摸清 “家底”。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员,不畏艰辛,走遍嵩山周边的寺庙宫观、府第民居,克服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困难,组织拍摄了上万张木雕影像资料。那些隐藏在梁枋间的宋代匠人暗记、神龛背后的清代修坯手稿,都被一一发掘整理,最终汇编成《嵩山木雕》画册,彩色印刷。为嵩山木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在理论建设方面,嵩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北撰写了《浅谈嵩山木雕的传承环境及自身特点》等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首次从学术层面系统阐释了嵩山木雕 “技纳南北之精华,内涵匠师之灵气” 的艺术特质。这些成果先后刊登在《华夏文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文视野》等核心期刊上,让嵩山木雕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为了凝聚行业力量,促进交流合作,2014 年 2 月,钟根秀所长发起并组织召开了河南省首届木雕行业 “自律与发展” 论坛。来自各地的木雕艺人齐聚一堂,围绕嵩山木雕的传承现状、发展困境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为嵩山木雕的保护与传承凝聚了共识,搭建了交流平台。
王振北接任所长后,以创新者的魄力,为嵩山木雕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注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嵩山木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由他主导创作的《道合景明》,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嵩山 “真形图” 为灵感,融合世界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采用透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将嵩山的巍峨山势与深厚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凭借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成为嵩山木雕艺术成就的重要见证。其衍生品更是实现了量产,远销北京、上海、重庆等国内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让嵩山木雕的魅力传播到海外,开创了非遗技艺市场化的先河。
在时代主题创作中,王振北带领团队紧跟时代步伐,用嵩山木雕艺术诠释时代精神。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于是带领团队选取金丝楸木,采用浮雕形式,精心创作了《当代火神 —— 钟南山》。作品中,钟南山院士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通过细腻的刀法展现得入木三分,白大褂的纹理则运用南北融合的刀法处理,既有北方的刚劲,又有南方的细腻,这件作品在多地抗疫主题展中引发强烈共鸣,让人们在欣赏木雕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北京奥运会期间,王振北团队创作的《飞舞》,将奥运五环与北京人文标志符号巧妙结合,融入其中。主要内容是龙飞凤舞加元宝祥云,采用深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刻完成。展现了人类儿女的奥运精神,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让传统嵩山木雕艺术与现代体育文化实现了完美融合。
在传承推广方面,王振北深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嵩山木雕,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于是,他发起了 “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 系列公益活动。2018 年至 2021 年,与登封市社区学院联合开展嵩山木雕初级公益课堂,累计培训学员百余人;2025 年,又与登封开放大学合作,开展春季嵩山木雕初级公益课堂培训,让更多的成年人和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门古老的技艺。
为了构建公众接触非遗的常态化窗口,2023 年8月,王振北推动研究所与崇福路社区采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模式,成立了嵩山木雕展示传习馆,并于 2024 年 1 月 1 日举行揭牌仪式,免费向社会开放。传习馆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嵩山木雕作品,从传统的建筑装饰到现代的创意摆件,应有尽有。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嵩山木雕艺术的魅力,还能观看相关的嵩山木雕宣传片,甚至还能亲自参与互动,来体验雕刻的乐趣,让嵩山木雕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文创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
在钟根秀,曹海涛和王振北三任所长及郭晓丽、钟松炜、王建立、耿晓伟、李发家等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路,在文创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嵩山木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初创时期,钟根秀团队创作的《龙腾华夏》便是技艺融合与时代表达的经典之作。这件作品以中华龙文化为核心,巧妙融合南北雕刻技法。龙身鳞片采用北派深浮雕工艺,一刀一刀凿刻,展现出金石般的厚重质感,仿佛嵩山岩石般坚不可摧;龙须与云纹则运用南派透雕技法,精雕细琢,勾勒出飘逸灵动之美,宛如山间云雾般变幻莫测。作品完成后,获得了郑州及登封多家媒体的专题报道,成为体现嵩山木雕技艺特色的标志性作品,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嵩山木雕的艺术价值。
2013 年 3 月,研究所参与了禹州市怀帮、十三帮木雕修复工程。怀帮、十三帮古建筑中的木雕构件,历经岁月侵蚀,许多已经破损。研究所惠晓锐副所长带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深入现场,仔细勘察每一件破损构件,根据其原始风格和工艺特点,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在修复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运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和雕刻技法,让这些珍贵的木雕构件重新焕发生机,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振北接任后,进一步拓展了文创实践领域的深度研究,让嵩山木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对精神需求和室内装饰有了更高的追求,茶室、书房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嵩山木雕工艺品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为此,研究所推出了来料加工、上门服务、产品定制、研发复制等一系列业务。无论是精致的挂件、古朴的摆件,还是独特的装饰,都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创作,让嵩山木雕走进更多家庭,成为生活中必备的艺术点缀。
研究所还注重将嵩山木雕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结合嵩山文化和黄河文化创作的《锦绣河山》,《大道惟中》等嵩山木雕系列作品,选取优质金丝楸木,运用多种雕刻技法,将嵩山的雄伟、黄河的奔腾展现得淋漓尽致。该系列计划作为河南地域文化的纪念品,通过成果复制、量化生产等方式进行推广,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文创产品了解河南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交流与推广方面,研究所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纪念活动,扩大嵩山木雕的影响力。
创新作品《飞龙在天》《和谐相处》参与了国家文化部倡导的 “春雨工程 —— 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这些作品北至新疆、内蒙古,南到江西、云南、贵州、台湾,西到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通过这些作品,不仅传播了嵩山木雕文化,还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9 年 10 月,研究所和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共同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组织召开了河南省第二届木雕行业传承与创新论坛暨首届嵩山木雕艺术大赛颁奖典礼。来自全省各地的木雕艺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创作经验,探讨发展方向。艺术大赛则吸引了众多木雕爱好者参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展示了嵩山木雕的传承成果和创新活力。新华社、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河南日报、郑州日报、郑州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嵩山木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系统梳理嵩山木雕的历史、技艺和传承成果,2024 年 ,研究所用一年时间,组织编写了《嵩山木雕传承・保护・创新》一书初稿。这本书涵盖了嵩山木雕的起源与发展、技艺传承体系、代表作品、传承人物、保护措施及创新实践等内容,是对嵩山木雕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为后续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
展望未来:传承之路永不止步
从钟根秀的拓荒奠基到王振北的创新突破,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在这期间,研究所获得了众多荣誉:2006 年 12 月,荣获 “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称号;2019 年 4 月,荣获 “河南省建设百花奖・突出贡献奖”;
2021 年 11 月,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嵩山木雕保护单位;2024 年,被中共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评定为 2023 年度非遗传承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这些荣誉既是对研究所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
然而,嵩山木雕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导致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木雕作品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研究所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研究所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优化 “三级教学法”,内容是,初级,中级,高级等,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开发更具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嵩山木雕事业。同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设计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将深入挖掘嵩山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嵩山木雕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文创代表作品《天地之中》在参加由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逐梦黄河——创领未来”郑州市2022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郑州礼物”优秀作品。
在文化传播方面,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嵩山木雕数据库和虚拟展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嵩山木雕的影响力。继续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嵩山木雕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研究所还计划加快《嵩山木雕传承・保护・创新》一书的编撰进度,争取早日出版,为嵩山木雕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同时,进一步完善嵩山木雕展示传习馆的功能,利用研学增加互动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嵩山木雕的魅力,参与到传承中来。
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的匠师们坚信,只要坚守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敬畏,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嵩山木雕这门古老的艺术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嵩山的松柏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生生不息,嵩山木雕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守护传承下,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闫洧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