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郑市:“三个为重”恵移民
新郑市于2010年8月和2011年10月,分两批次完成了中线工程淅川县1165户4625人移民安置任务。安置在境内薜店镇观沟村,郭店镇新李营村、双岭村、山根村,梨河镇新蛮子营村,和庄镇钟观社区等4镇6个移民村。新郑市移民安置工作启动之后,市委书记吴忠华、市长王广国要求全市上下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将移民新村建设作为推进新郑新村建设的契机,将搞好生产发展作为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抓手,摆上位置,付诸实施。
坚持“三个为重”。新村建设以移民满意为重,把移民新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样板村;土地整理以移民利益为重,把薛店镇、郭店镇等移民安置区旱涝保收田农用机井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列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万亩示范工程之一;党员干部以移民服务为重,在移民村深入开展“双强双有”活动。
以就业保稳定。制定实施全民创业30条《意见》,鼓励创业为民;组织40多家企业举行了5场移民就业专场招聘会,安排206名18-50岁的移民就业助民;每村安排12个护道路、护林木、护井渠、护村庄、护电力设施和护土地“六护员”,设置公益岗位安民。
着力改善民生。围绕学有所教,让149名小学生和39名初中生顺利就学,并为13名高中生免除了学杂费;围饶老有所养,为180名6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围绕困有所帮,为38户58人办理了低保交接,使所有弱势群体都享受到党和政府救助、贫困移民实现应保尽保。
移民安置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移民流转土地4200亩,用于发展有机农业、大棚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农业项目。移民群众年均收入从搬迁前的4300元增加到20000多元。鼓励和引导移民自主创业,实现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上亿元,先后实施了蔬菜拱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保鲜库、休闲木屋、食用菌加工、节水莲藕、葡萄和杂果种植等产业项目50多个,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近千万元。
薛店镇观沟移民村于2010年7月迁入。搬迁后坚持“三依托、三转变”推动移民发展致富。即依托土地,转变盈利模式。划出740亩生产用地,联合新郑市君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观沟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企业每年向移民支付每亩800元租金,每5年上浮租金15%,同时企业优先安排观沟村60岁以下老人、妇女140多名,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依托企业,转变就业观念。观沟村有劳力501人,依托新村附近的正龙、胖哥、远征等企业和政府安排的“六护员”11人公益岗及政府发放的20人就业补助金,全村劳力全部实现了就业;依托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其余100多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为移民群众提供收入保障,有20多户移民自办农家乐超市、饭店、个体运输和其他微小加工企业,形成了全村“人人就业,自主创业,村有产业”的生产发展模式。
官渡镇北沟石井村是2010年8月迁入的。搬迁后通过招商引资,与河南端亚牧业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1066亩,主要用于奶牛养殖、生态牧草及莲藕高效无公害种殖。目前,公司已投资2亿元建成现代化高标标奶牛棚五座3300平方米,引进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纯种奶牛200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鲜奶300多万公斤,生态莲藕20万公斤,全村移民年均增收20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直接安排村移民就业110多人。
(13)荥阳市: 一人一户搞帮扶
荥阳市这次在四个乡镇6个村接收安置淅川县库区移民6000多人。时任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市长袁三军要求安置乡镇和市直部门充分宣传好荥阳的区位优势,激发移民搬迁积极性,千方百计搞好移民安置对接。在新村建设进程中严格把好六关口:招投标关;市场准入关,主要建材必用品牌产品;材料关,不合格建材坚决不准进工地;施工工序关;监测检验关,每批次建材都由市质检部门抽样监测;竣工验收关,各分项工程结束后,由质检、监理、移民迁安代表验收签字,否则不予验收。
移民搬迁前,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到库区招收移民工人。移民搬迁后,市里又组织70多个市直局委机关、15个乡镇办事处、安置地乡镇几千名机关干部,按批次对搬迁移民一人一户形式的定户帮扶服务,把市委、市政府给每户移民准备的米面、油盐酱醋、蔬菜、电磁炉、睡床、凉席、毛巾被等29种生活用品,在移民到来之前如数发放到户。随后的移民户口关系等手续的转移、生产用地分配、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工作有序进行,移民新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氛围很快形成。
(14)、中牟县:新村靓装迎移民
中牟县在8个乡镇承担着中线工程淅川县2114户9152人的移民安置任务。为了搞好移民安置对接和营造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中牟县特意和淅川县结为友好县,并互派乡镇干部到当地任职,主抓移民迁安工作。全县移民工作在时任县委书记杨福平、县长马锁文的高度重视和安排部署下,扎实有序推进,成绩可圈可点,受到广泛称赞。
移民新村建设,制定实施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将移民工作纳入安置乡镇的目标管理,明确乡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按照省移民办确定的时间节点,以乡镇为单位,对完成任务的乡镇奖励10万元,完不成任务的罚款5万元;以工程标段为单位,对按时完成建房任务的,每平方米奖励20元;对出现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批移民工作开始后,中牟县从3个乡镇分别选派一名科级干部、两名工作人员提前分驻到3个对应的库区移民迁出村,强化对接交流,并邀请库区淅川县金河镇分层次、分批次组织人员到中牟安置点进行考察。同时,把移民的要求作为第一信号,积极为移民代表与原居民的亲切交流创造条件。县政府还累计垫资900多万元,全力实施了18公里的对外连接道路铺设,确保为移民创造方便的交通条件。
以中牟县狼城岗镇全店村为例。全店村是2010年8月20日从淅川县金河镇整体搬迁而至,全村200余户848人。为了适应新环境,使移民稳下来、快致富,县镇领导及时组织引导召开村民代表和联户代表会议,确定了“以土地流转为载体,以公司经营为主导,大兴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将村里的700多亩土地流转给不同的公司,主要用于发展温室大棚和出租给企业。2011年6月,引进河南省黄泛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资金1200元,5年一个周期租凭给企业。公司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建设高标准日光温棚120多个,种植香港菜心、芥蓝等高档蔬菜,供香港、郑州和南方多个大城市市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岗位由全店村民承担。根据《郑州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他们组织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按照市县财政1:1匹配,每人每年1000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连续扶持了5年。目前已招商饲料加工企业7家,务工人员每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奖金可拿到4000元左右。村里还利用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已先后争取2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项目,村集体经济已经有了每年上百万元的收入。集体收入中60%给群众分红利,40%用于移民交新农合和小金额保险,支付所有村民水费、垃圾清运费,2名校聘老师工资及学校的水电费等。如今,迁往中牟县的的淅川库区移民像一粒粒种子,落进异乡生根发芽,而且枝繁叶茂,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并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5)辉县市:“四大亮点”暖移民
辉县市是河南省这次移民搬迁最远的安置市。该市在淅川县第一、二批大规模移民中分为九个小批次在常村镇接收安置淅川县仓房镇磊山、党子口、王井、胡坡、候家坡、沿江等9个村移民4687人。为切实搞好移民迁安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王学胜等设身处地为移民群众着想,为移民群众提供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移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安置对接上精心谋划、注重细节。市镇领导带队赴库区淅川县仓房镇调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待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向当地移民主管部门和镇村干部介绍常村镇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加强了沟通与了解。
组织领导上周密部署、务实创新。鉴于搬迁移民全省距离最远,又恰逢高温酷暑等复杂情况,该县采用分村分批小分队连续搬迁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搬迁效率。为避开中午高温酷暑时段装车,他们调整为夜间发车,黎明到达,尽力让移民在相对低温环境下装车,倍受干部群众称赞。
政策支持上换位思考、强化沟通。针对移民备征耕地水利设施老化、配套不完善、部分移民点交通不便等问题,市里主动进行规划设计,新修灌溉渠道17公里,整理土地600多亩,新修道路3460米,确保了移民选点对接工作一次性成功。
后续帮扶上热情周到、服务到位。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送温暖活动:组织包户工作服务队人员帮助移民搬卸货物;组织当地妇女为移民做好第一顿安家饭;组织房屋修理队、水电服务队等为移民提供修缮服务。
生产开发上农企并举、政策带动。组织移民村干部外出考察生产发展项目,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食用菌大棚栽培,发展猪、牛、羊等饲养产业。对移民自己发展的项目,政府验收合格后还全部进行了政策性奖扶。
目前,辉县市常村镇的7个移民村,采取土地作价入股的形式,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移民就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移民“门口就能当工人,种田打工双收入”。其中,侯家坡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兴建养殖场一座、食品加工厂一家,移民年收入比搬迁之前翻了好几翻,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了极大提高。仓房村土地流转后,发展香菇温室大棚,助推移民增收致富,全村100余户移民中拥有香菇温室大棚74座,2014年以来移民年纯收入都在25000元以上,“夫妻不分居,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的情况在这个村已成现实。、沿江村110户443人,是河南省中线移民第二批大规模整村搬迁村。该村的全鱼宴以肉质鲜嫩的丹江鱼为特色,不仅吸引了来自新乡、辉县等地众多本地居民,也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去。该村还先后流转土地200余亩用于高标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磊山村流转土地400余亩,用于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和瓜果规模化种植,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6)获嘉县:真心为移民着想
(17)“想移民所想,急移民所急,办移民所需”。是获嘉县时任县委书记张金战、县长郭力铭对全县干部的要求。据此要求,全县移民干部始终坚持将移民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确保了移民迁安工作的和谐稳定进行,使移民真正融入了获嘉县的大家庭。
夯实移民迁安基础。获嘉这次共接收中线移民淅川县盛湾镇6个村415户1798人的安置任务。从组织移民对接、开展移民新村征地、实施房屋建设、部署移民搬迁,县委、县政府领导遇到问题解决,碰上困难克服,关键时刻一马当先、亲历亲为。迁安双方配合默契,实现了应迁全迁、如期搬迁,不伤不忘不漏不掉一人目标。
组织好结对帮扶工作。实施了县直单位与移民户结对帮扶模式,帮助移民群众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向移民新村倾斜,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全县所有单位均与移民新村移民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单位先后为移民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大小问题4000多件,倍受移民称赞。
及时解决移民就医、出行、孩子入学等问题。提前摸清入学人数、年级等情况,调配好教师人员和各种教学器材,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就近入学。配备医护人员,配齐各种卫生医疗器材,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确保移民及时就诊就医和药品价格合理。协调客运班车到移民新村设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落实惠民政策,帮助移民增收致富。积极做好五保、低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延续。举办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讲座,先后帮助和协调解决900多名移民群众到周边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
产业发展上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科学谋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出台《获嘉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意见》,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已先后为武贾洲村黄
河灌溉渠项目争取并实施投资300万元,修对外连接道路投资80万元;公路局负责的武贾洲村红薯深加工项目,投资200
多万元,不仅解决了该村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年创收益60多万元;财政局为王石村投资修建的14座蔬菜大棚项目,使全村移民户年均增收5000元;教育局负责安洼村肉牛饲养项目,年收益达50多万元;驻建局负责的王石村和武贾州村万头家畜饲养场项目,不但让村里半数移民在家门口就业,而且使务工人员月均收入3000元。三是齐心协力,采取组合各村干部互动交流、组织村民联欢会、牵线与周边居民结姻缘等,加快融入脚步。目前,全县移民新村已与周边村成婚结亲的达40多对,村民之间成为一家人。各移民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移民安居乐业,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奔向小康。
(17)原阳县:移民大步奔小康
为安置好中线工程移民,原阳县时任县委书记孙国富、县长李巨峰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将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移民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把移民后续帮扶工作做成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
原阳县本次接收中线移民--淅川县老城镇狮岗、下湾、新建、石门、裴岭等5个村1030户4368人,分为试点1个批次、一批3个批次、二批2个批次共计6个批次,搬迁安置在5个乡(镇、场)。在移民迁安中,全县上下一盘棋,想移民所想,急移民所急,办移民所需,如期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移民群众的称赞。以路寨乡为例,该乡林场移民点安置的是库区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移民。县乡始终坚持新村建设“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要求质量监管机构对各安置点派出不少于两个监督人员,实行全过程监督,每进入下一道程序前,必须由建设单位、监理、监督、移民代表四方联合签字把关后方可。这是采访时路寨乡石门村移民代表王化东介绍的。采访中还了解到,县里还切实加大了移民新村工程建设质量督查力度,及时排查发现问题,严格奖惩并限期落实整改。同时,高度重视移民群众极为看重的房顶渗水、墙体裂纹等问题,强化责任意识,规范施工程序,优化施工环境,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有效举措,为移民群众打造了优质工程、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移民迁入后,县里又及时组织发改委、劳动就业、农业等职能部门为移民筹措创业资金,争取邮政等贷款资金和移民生产发展、
移民迁入后,县里又及时组织发改委、劳动就业、农业等职能部门为移民筹措创业资金,争取邮政等贷款资金和移民生产发展、美丽乡村打造等后扶资金,支持移民村发展了奶牛场、电器厂、农副产品加工厂、蔬莱大棚种植等项目,收到了很好效果。近年来全
县新上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比如新建村投资2000万元的古博电器有限公司,四季鸿达养牛场,石门新村的养殖小区,裴岭新村的养殖小区等,每村都有支柱产业,给经济发展、移民致富、和谐稳定备足了后劲。其中,石门移民新村在2015年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都在增加。
每年的春节前,村里都要召开民主议事会讨论通过,拿出一定的比例购买发放米、面、油等移民生活必须品,以及其它资金用于再发展等问题。
(18)延津县:筑牢根基促发展
时任县委书记常冀剀、县长祁文华对中线移民安置工作
高度重视,不仅亲自开会动员部署,而且亲历亲为到移民新村建设安置点视察调研和检查指导。
为保证移民新村建设质量,延津县按照“政府监管、中介监理、企业自控、移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及时构建了县移民安置指挥部、质量监督机构、监理单位,移民迁安组织四级联动,四位一体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做到质量、安全、速度“三具马车”齐头并进,把移民新村建成了政府的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进村2天帮移民解决吃水难题放心工程、移民的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移民顺利迁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该县围绕劳动技能培训、引进经济发展项目、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举措,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研究制订并认真实施了移民后续发展方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搬迁移民在新家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延津县胙城乡杨山、官福山和岵山铺三个村的移民,都是于2010年从丹江岸边迁过来的。搬迁后,他们在安置地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三个移民村党支部均与延津农商银行胙城支行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数年来,支行同志们经常
到田间地头、村民家里搞调研,为老百姓发家致富出点子、想门路,对移民村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项目,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据杨山村委主任侯林彬介绍, 2019年,他在胙城农商银行的扶持下种植大棚葡萄,选择了夏黑、玫早红、阳光玫瑰等品种,这些品种都是市场上销售很好的高端品种。“因为大棚种植葡萄,经济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名气也大了。” 今年延津县委组织部领导在全县进行产业观摩,调研的就是他的葡萄大棚,延津县举办首届农产品推广节,杨山新村的葡萄又是邀请推广产品。老侯说:“这都是咱金融联盟的功劳,是他们给了我们移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在官福山村刘宝香的养鹅场,她开心地作着介绍:“这两年养殖效益不错,一年能挣十几万元,这都是县里移民帮扶工作队帮了我们的大忙。”刘宝香目前养殖蛋鹅2000多只、珍珠鸡和火鸡40多只,还养了四只孔雀。如今,鹅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她很自信地讲,“俺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呀”!
岵山铺村养牛户庞大华有养牛经验,一家5口人有3个儿子,搬迁后他继续养牛。后来牛市场有了很大起色,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资金不足梦想难以成真。 这时,庞大华立即参加了县里的信用评定,经过贷前调查,客户经理宋金瑛向他推荐了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户贷款项目,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19)封丘县:一切为移民满意
本次中线移民安置中,时任封丘县委书记薜国文、县长李晖强调:“不与移民争利,一切工作以移民满意为标准;移民安置工作只有整体利益,没有部门利益”。让移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封丘人民对搬迁亲人们的关怀与厚爱。
“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县乡镇都把移民安置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响亮地喊出了“移民为国作贡献,我为封丘县李庄镇滩区移民安置新区航拍移民建家园”的宣言,从移民迁安的5个阶段21个环节的第一个环节细细做起。
把最好的地方给移民。坚持选择区位优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良的地方安置移民。全县各个安置点,移民代表前来选址时“一见钟情”、“一锤定音”。按最好的标准建设移民新村。所有移民村都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村、示范村的标准规划建设。
移民后续稳定发展中,该县采取一个局委承包3—-5户,每户都安排一名机关干部具体联系的办法,及时帮助移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引导鼓励移民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集中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多途径增加移民收入。
结合当地实际,引资引项目,建设特色园区,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移民村尽快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各移民新村以其靓丽的建筑风格、完善的基础设施、明晰的支柱产业、良好的村风民俗,成为所在区域又一道亮丽风景。
(20)襄城县:和谐迁安谱新篇
襄城县本次共接收中线移民淅川县滔河乡5个村1621户、5911人,先后在6个乡镇建设6个移民新村,分别是库庄镇黄桥村、麦岭镇白亭东村、王洛镇张庄村、姜庄乡白亭村、范湖乡陈家湾村。为安置好移民,襄城县时任书记崔国欣、县长苏建涛高度重视:“建一流工程,让移民满意,让上级放心”是他们向组织和移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县、乡镇直单位负责同志和移民干部多少次奔走于淅川库区,与迁出地搞好对接,共商迁安事宜。
有房才有家,房子关乎乡亲们的切身利益。所以,该县在做好选点对接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房屋建设质量,严格按照“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移民参与”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做好新村及移民户的房屋建设质量监督、质量监控等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关和施工组织关,切实做到宁慢毋滥。
移民搬迁后,该县根据移民意愿,上马蔬莱大棚、食用菌等项目,引导移民发展种植业;与市县畜牧部门结合,请专家指导移民群众养猪、牛、羊、鸡等,并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养殖小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鼓励移民群众经商创业;针对部分移民有丝毯加工的传统,引导移民新村成立丝毯加工专业合作社,以增强丝毯加工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群众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物质、技术、信息服务,努力提高移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
襄城县还把移民资金同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向移民新村倾斜,让移民群众得更多的实惠,为移民安稳致富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襄城县各移民村发展势头良好,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移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赶上或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2019年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16000元,比搬迁前增长近10000元。同时,南水北调襄城县配套工程自2015年9月2日试通水以来,平均日供水量达2.4万立方,使3万多人受益。据统计,移民迁入后,该县6个移民村中已先后与当地居民“结亲家”的有70多户。这不仅把原本相隔千里的陌生人家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使移民群众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扎下根、快发展、富起来成为现实!
(21)许昌县:以真情换真心
在安置中线工程移民中,许昌县时任县委书记王堃、县长王民生提出,“要坚持换位思考,移民先移心、真情换真心”,赢得了移民群众的信任好评和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
许昌县这次共接收淅川县滔河乡4个村,1172户,4382人的移民安置任务,分为试点、一批和二批先后在榆林农场,蒋李集试验场,椹涧三个地方安置移民。
超前谋划,主动介入,带着感情打好移民迁安工作根基。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土地肥沃、出行便利、周边环境良好的位置作为移民安置点。整体推进,主动配合,带着亲情抓好移民新村工程建设:
一是严格按照确认的户型图纸和设计规范,坚持加快工程进度与确保建设质量并重;二是长短结合、发展为要,坚持硬件建设与探索稳定增收机制并重。在搞好移民新村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好、实施好移民村经济发展、移民群众稳定增收问题,实现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目标。
整合资源,主动配合,带着友情凝聚共建合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多方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对移民新村建设和移民后续发展进行资金、项目倾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许昌县作为全省10个移民试点村安置之一,规划安置来自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340户1424人。目前该村实有325户1406人,共20多个姓氏。2009年8月,杨九焕一家10口人与村邻们一道搬迁到许昌。她有两个儿子,在老家住的是瓦房,搬迁后分了两套房。现在的居住条件比搬迁前好得太多了。杨九焕高兴地说,当时每家每户还分到了一株葡萄树。如今,葡萄树上挂满了葡萄。和杨九焕一样,村里很多居民将土地转包出去,每亩地年收入800元,多数移民户在家门口都实现了致富梦。有的村民在家中开办了假发加工车间、超市、丹江魚宴饭店等,移民姬清杰还远去江苏无锡做服装生意,成了大老板。
为了帮助姬家营人走上致富道路,建安区曾先后帮助他们建成了奶牛场、养猪场、蔬菜大棚等,还对村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如今,姬家营人已经彻底融入许昌,由南阳人变成了真正的许昌人。姬家营村由于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适宜、发展前景良好,已被河南省命名为“迁安移民文明村”。
(22)长葛市:为移民排忧解难献爱心
如何安置好丹江口库区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一直是长葛市时任市委书记王文杰、市长史本林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该市不仅把最好的区位、最紧张的土地调整给移民,还以帮扶工作为突破口,真心实意为搬迁移民排忧解难。
长葛市共接受安置淅川县滔河、上集两镇移民4463人。其中,2010年8月第一批在和尚桥镇任庄安置点安置上集镇张营村505户、2012人;2011年9月第二批在石固镇栗梁杨安置点、官亭乡(现佛耳湖镇)簸箕杨安置点分别安置淅川县上集镇简营村、滔河乡门伙村262户、1083人,上集镇下集村327户、1368人。
他们从对接看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工作,把移民的事当作自已的事来办:新村建设严把进料关、施工关、环节签字关、检查验收关;服务移民搬迁组建了95支帮扶工作队,600名干部任工作队员,分村到户做服务,急移民所急,办移民所需;移民指挥部还专门从施工单位、城建、自来水、广电、电力等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了专业维修队,日夜为搬迁移民提供无偿援助服务。
移民初步稳定后,该市及时组织培训移民务工就业,在新村举行劳务用工对接洽谈会,数十家用人单位现场招聘,先后达成用工意向1000多人。同时,还现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志愿报名,提供免费就业、创业培训事宜。
佛耳湖镇下集村丰牧牧业有限公司,是下集村利用移民生产发展奖补资金190万元,建成的3000只规模养羊场,占地20亩,仅此项目使该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下集村区位优势明显,距市区5公里,县域内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全村耕地1432亩,已流转1100 亩,建设了玫瑰园、核桃园,养羊场等特色产业。全村327户移民中有200多户每户均有1-2人在市区或周边企业上班,且收入可观。
和尚桥镇新张营村,自2010年8月移民以来,移民人均收入已由搬迁前的7000元/年增长到15000元/年。该村村干部激动地说,“长葛不仅经济发达,还十分开放包容。在这儿定居后,我们不光就业不愁,年轻人嫁娶媳妇也不愁了,俺村嫁给本地人的姑娘有30多个,娶本地姑娘的小伙儿眼下已超过了50个!”
(23)临颍县:完善帮扶谋发展
本着为移民群众提供“最全面、最贴心、最优质”的服务理念,时任临颍县委书记郭国辉、县长王国干亲自动员部署,检查指导移民安置工作,全县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负责、村内配合、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采取部门帮扶、强村帮扶、协会帮扶、大户帮扶的“四帮扶”措施,确保移民迁安工作各阶段各环节任务一一落到实处。
移民建房从户型确定、三通一平、料物购置、垒砌墙体,到整体建设、抽查检查、签字验收,以“精品工程、移民满意”为目标,一个“严”字靠到底。
移民入住后,全县70多个部门均实行长期分包2-5户移民,具体负责帮助和协调解决移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定期开展专家义诊,保障移民身心健康;县劳人局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并推荐符合用工条件的移民就近或外出务工;农业、畜牧、林业、农广校等单位制订移民培训方案,聘请技术专家定期上门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收到了应有效果。
积极牵线搭桥,引资引项。促成如闫楼新村与经济强村北徐庄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等;发动县辣椒畜牧种植等协会深入移民村,重点帮扶移民村发展特色种植;组织移民村周边村庄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等与移民群众结对帮扶;依据移民村优势,多形式引资引项,助推经济发展和移民与当地群众的交融与共同发展致富。
以该县王岗镇严湾移民村为例,该村327人,从淅川县滔河乡严湾村迁入后,在当地政府和移民部门指导帮助下,制定了每年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的“严湾村五年规划”,其中2019年建成的24个香菇大棚,年经济效益就达200万元。据村支部书记严士俊介绍:“他们从淅川搬过来后,按照每年给群众办一件实事的规划承诺,第一年办了有机肥厂,第二年建了冷库,第三年建了24个香菇大棚,第四年建了香菇保险库,富有了老百姓。现在是全村群众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生活有滋味,幸福很美满。”严士俊说:“一个移民村的富裕已不算什么,我们要建成典型且有示范作用的移民村,带动邻近周边村民也过上更加舒心、顺心、安康的日子”!
(24)郾城区:上下同心为搬迁
郾城区在这次接收中线工程移民中,安置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324户、1432人,具体安置在商桥镇商桥安置点。时任区委书记陈平、区长余伟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认真组织,亲自安排,关键时候亲历亲为检查指导。
为圆满完成移民迁安任务,该区要求各级各部门常常换位思考,带着深厚感情做移民工作,对移民群众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移民工作当成一号工程、自己的事情来办。新村建设期间,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抓落实;搬迁之前,科学制订搬迁工作方案,充分与迁出地沟通对接,部门配合,乡镇参与,形成了移民工作的强大合力。
移民入住后,按照超前调研谋划及时拿出后续帮扶意见,明确了各区直单位的帮扶工作职责任务,并纳入政府年终工作考核目标。各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制订方案、逐项落实。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新村环境卫生整治,张贴《便民服务卡》,方便移民及时解决房屋、水电、有线电视、网络等各种与移民有关的问题与困难。帮扶工作队员每天到移民户家中问寒问暖,稳定移民情绪。还多方努力,积极引进企业进村招工,安排移民就业,同时鼓励移民自主创业,又主动联系企业在申明铺村开办羽毛加工厂,吸纳移民200多人进厂务工就业。目前,移民群众已完全融入了郾城区当地新生活,思想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和谐,与周边居民融洽共生、携手发展。
(25)召陵区:细节之中见精神
为做好中线工程移民迁安工作,时任召陵区区委书记蒋志安、区长洪利民亲自开会动员部署,并亲历亲为检查指导,推进移民新村征地、新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搬迁阶段,他们制订出科学、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从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各个环节,从移民的吃、住、行、医、用等生活细节,从人员、车辆、经费等工作要素,都制订出具体的方案,做到了通盘考虑,提前准备,未雨绸缪,成竹在胸。
召陵区本次接收淅川县滔河乡余营村133户527名移民,具体安置在万金镇设立了余营移民新村。移民搬迁过程中,召陵区突出了平安搬迁重点,从人员组织、货车装卸、移民乘车、路途医疗保障、沿途安保、入住新居后的饮食起居等各项环节,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搬迁工作万无一失。区、镇领导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及村组干部,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具体的工作对象和指定的工作局面。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真正做到了笑脸相对,送饭上门,亲自引导移民熟悉新的环境,以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搬迁移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采访时一位李姓移民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漯河市副市长张社魁在我们首次看点对接时讲的“我们考虑更多的不仅是移民乡亲能够搬得来,还要搬得高兴;不仅要能致富,关键还要快致富,让乡亲们的生活标准既高于老家的,还要高于当地群众的”在召陵区可真实得到了验证 。
为给移民建起一个温暖舒适的新家,区、镇按照“交通便利”的原则,规划新村用地80余亩,建小学教室20间,村室5间,修两条5米宽的主干道、10多条巷道,每户住宅均按四室两厅修建,配有洗手间和卫生间,又投资100万元无偿为移民房屋统一装上了隔热瓦。移民新村被省移民办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为“优质工程”。
据万金镇时任党委书记王怀殿介绍,余营村投资300万元建设的名贵苗木培育基地大几十亩,投资210万元建设的生猪、肉鹅养殖基地30亩,投资120万元建设的优质西瓜生产基地60亩,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移民余新建作为新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余营新村早已扎根在他的心中。他说:“俺现在流转了30亩地种大棚西瓜,滔河老家的人经常到咱家来取经呢!”这里不仅条件好、赚钱多,用老余的话说“住新居心花怒放,望未来前途辉煌,美着哩”!
(作者 梁占佩2022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