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教卫旅 » 正文

用数学之光点亮山里娃逐梦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9  浏览次数:57557
核心提示:1997年,19岁的付海霞走进鲁山县让河二中的校门,从此与乡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27载春秋流转,这位省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将数学公式化为育人智慧,以爱为舟、以数为桨,陪伴山里娃逐梦前行,成为乡村教育路上一

1997年,19岁的付海霞走进鲁山县让河二中的校门,从此与乡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27载春秋流转,这位省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将数学公式化为育人智慧,以爱为舟、以数为桨,陪伴山里娃逐梦前行,成为乡村教育路上一盏温暖的明灯。

    数理根植生活地  智光洞开世界窗

    “鲁山的娃不差,缺的是看世界的窗口。”这是付海霞坚守27年的信念。在她眼中,数学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讲“函数”时,她带学生在操场记录不同时刻旗杆影子的长度,在坐标纸上描绘变量关系;讲“几何”时,她和学生拿着卷尺丈量校园,在实践中理解比例与角度;讲“概率”时,她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弄懂抽象概念。

    “付老师的课,学的是思考世界的方式。”已考上大学的王磊回忆,初中时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堂爱上数学,最终选择理工科专业。她还把家国情怀融入教学:讲“统计”时展示鲁山经济发展数据,让学生感受家乡变化;设计“农村合作社销售”“乡村公路预算”等应用题,让学生明白数学能为家乡做事。有人劝她去城里发展,她总笑着说:“山里的娃更需要我,这里有我放不下的教育情怀。”

    细处躬行彰师德  身教言传释本真

    在学生眼中,付海霞有种“安静的力量”。她从不高声训斥,却用行动影响着每个人:清晨提前到校擦净讲台,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笑着跟学生道“早上好”。学生李雨桐至今记得,一次自己打翻文具盒,付老师默默蹲下身,和她一起捡拾文具,“那一刻的温暖,让我学会了主动帮人”。

    从教以来,她始终坚守教师本分。家长送来的核桃、宴请的邀约,都被她婉言谢绝:“孩子的进步,就是最好的感谢。”作为县教研员,她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偏远学校指导年轻教师。曾有位山区教师要参加优质课比赛,她连续三个周末冒寒骑车前往,帮其打磨课件,最终助其斩获县级一等奖。“不能让金钱玷污纯粹的师生情”,她用言行写下“师德”最动人的注脚。

    深耕教研无止境  盘活数学意有新

    “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活水。”付海霞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十几年前,她就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设计“预习—展示—点评—巩固”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她的备课笔记里,满是从生活场景切入的“问题链”:讲“一元一次方程”,就设计“买文具”“打车计费”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知识。

    作为数学组“教研先锋”,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组织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带动全组教学水平提升。年轻教师张敏说:“付老师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的‘武功秘籍’,每次听课都有新收获。”多年来,她主持县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奖项,还编写适合乡村学生的辅导资料,“教研不是为了获奖,是为了让学生受益”。

    亦师亦友亦亲人  以暖照亮成长路

    “教育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付海霞的育人故事,藏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里。内向的小凯擅长电脑却不敢表现,她力排众议推荐其担任电教委员,一次次鼓励让他变得开朗自信,毕业时留言:“谢谢您看到角落里的我,让我知道自己也能优秀。”

    贫困生小雅冬天穿着单薄外套瑟瑟发抖,付海霞将刚给女儿买的新羽绒服洗净送来,谎称是“学校补助”。这个善意的谎言,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点燃了她的斗志。后来小雅考上大学,常回来看望:“那件羽绒服暖了我整个冬天,更暖了往后的日子。”

    学生小迪高中时因家庭变故濒临辍学,虽已毕业,仍拨通了付海霞的电话。她放弃休息专程看望,陪他散步谈心,几个周末的陪伴让他走出阴霾。如今工作的小迪每次回乡,总会先到学校看看:“付老师的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最黑暗的时刻。”

    轮椅碾过炎夏路,一片丹心讲台前

    今年端午前夕,炽热的暑气已然弥漫,一场猝不及防的交通意外,让付海霞老师的脚部遭受重创。只见她的腿脚迅速肿起,黑紫一片,令人揪心。

    彼时,正值期末考试的紧要关头,校领导满是心疼地劝她回家安心休养。然而,付老师却毅然决然地摇了摇头,目光坚定:“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此刻换老师,即便新老师再尽责,也难在短时间内了解每一个学生。毕竟,教育的核心,本就是学生啊!”

    在那热浪翻涌的六月,付老师一节课都未曾落下。家人小心翼翼地将她的轮椅推到校门口,学生们则接力搀扶,缓缓将她推进教室。她安静地坐在讲台前,耐心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细致解答每一个疑问。她的坚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直到期末考试顺利结束,付老师用自己的坚持,在这个夏天写下了最动人的教育篇章。

    躬耕沃野培桃李  守望乡村作塔灯

    27年过去,付海霞从青涩青年变成沉稳的学科带头人,眼角添了细纹,却初心不改。她的办公桌上,厚厚的作业本记录着责任;课堂上,生动的场景承载着热爱;学生心中,温暖的回忆凝聚着坚守。她像一座桥,渡人以学识,育人以温暖,助无数乡村孩子走向广阔天地。

    如今46岁的她仍坚守讲台:“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教下去。”在她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扎根乡村。这群教育人用爱与责任,续写着乡村教育的动人篇章,成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路的灯塔,为乡村振兴培育着希望。(编辑: 马文忠 杨红超 通讯员 :安彦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