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浅析河南移民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13  浏览次数:133643
核心提示:2011年8月25日,经受了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辛努力,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16.6万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圆满结束,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无一例移民人身伤亡,实现了“平安顺利和谐”搬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

2011年8月25日,经受了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辛努力,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16.6万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圆满结束,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无一例移民人身伤亡,实现了“平安顺利和谐”搬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河南经验”。

河南中线移民迁安工作是一场伟大的实践,省委、省政府倾注力量,在如期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概括的河南移民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简称“大爱报国,忠诚担当”。

一、河南移民精神的生动体现

河南移民精神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在移民迁安工作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新成果,是中华民族践行新时代理论的新贡献,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其生动体现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移民群众的大爱报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爱国就意味着舍弃,意味着利益的牺牲,意味着大局为重,为国分忧。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是全国的大局所在。为了一库丹江水的永续北送,河南省库区内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移民: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河南20年中八批次移民20.2万人;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移民16.6万人。为了顾全国家大局,库区移民一次次抛家舍业,别土离乡,不讲价钱,不言回报,“舍小家、为国家、建新家”这句话诠释了所有移民的爱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当问起移民乡亲们“知道为什么搬家”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可简单:“这是个大工程,国家需要!”然后就带着镢头、锨、菜籽、粮种等,乘坐闷罐火车迁往青海高原地区支援边疆,就服从政府安排整村联村迁往湖北荆门长江边上“大柴湖”畔安营扎寨。

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库区移民带着对国家的热爱和故土的留恋再次远走他乡建设新家。何兆胜,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人。他从1959年开始到2011年的50多年里,因为搬迁辗转三省四地,先后经历了三次大搬迁(青海、湖北、河南的新乡辉县)、三次小搬迁(70、72、76三年间丹江大坝三次加高蓄水,他在库区沿江村三次本村后靠)。这次中线工程丹江大坝续建加高,何兆胜的房屋又在搬迁水位线下,2011年6月底他随着沿江村众乡邻再次告别故土,搬迁去了新乡辉县常村镇沿江村。2012年秋天,何兆胜在辉县新家走完了最后的人生里程,享年76岁,他的遗骨未能落叶归根回淅川老家与相濡以沫的老伴合葬,也未能看到一渠清水的缓缓北送。其外孙女姚婫玉称其外公:“他像一粒种子,落到哪里都生根,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盛湾镇瓦房村移民姚成安的母亲周改芝,这次搬迁前带着儿孙祭拜祖宗:“我都82了,想不到这把年纪还要搬迁到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好难过啊!这隔山渡水的,恐怕以后不能再回来给你们送纸钱了……”老太太哭着哭着一头栽倒在丈夫姚振海的坟前再也没有醒来。就要搬迁的儿女们撕心裂肺地哭喊:“老妈啊,您咋走得比我们还遥远呐!”

广大移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甘愿牺牲奉献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以地区、家庭、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政治觉悟和舍家报国的高尚情操,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反映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爱国主义是河南移民精神的灵魂,是完成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精神。忠诚担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更是高尚的人格操守。干事创业需要担当精神,推动发展需要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担当精神。丹江口库区移民大迁安期间,河南省各级党员干部就是把做好移民迁安工作作为一种事业的选择、人生的追求、价值的体现和神圣的使命来对待,全心投入,全力服务。南阳是中线工程河南唯一的取水市,是搬迁移民、安置移民最多的市(安置移民10.6万人),是中线工程总干渠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市,是中线工程牺牲最大、淹没指标最多的市,也是中线工程生态建设、保护水质任务最重的市。可以说中线工程关键在河南,决战在南阳。对南阳来说,“一盆水顶在头上,要水清山秀;一堆人蹲在门口,要住好吃好;一条渠横在脚下,要能进可排”。面对如此艰难险重的任务,南阳市“放弃了索取,牺牲了利益,选择了服从,承担了责任”,向上级组织表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有了这样的决心和意志,难怪出了车祸严重受伤的时任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了。

作为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主要淹没区和移民迁安集中区,是移民最多的县,是牺牲最大的县,是责任最重的县,是工作最难的县。难:一是移民穷家难舍。搬迁把淅川人搬穷了、搬怕了,他们对再搬迁的未知生活产生了恐惧。怕什么?怕搬迁分村后人地两生受欺负、怕风俗不同难适应、怕补偿偏低建不起房、怕越搬越穷赶不上原有的生活水平和当地居民的发展要求、怕骨肉分别难相逢、怕租坟被淹烧不成纸、怕丢官失利降待遇、怕将来死了要火化等等。

有人说,移民就像移爹,迁坟就是迁爷;二是工作压力大责任大。移民16.6万人,安置在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108个乡镇,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08个,其中淅川县内安置1.95万人,在8个乡镇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53个,同时该县还承担着3个集镇、36家工业企业、148家专业项目的迁复建,13个亿资金的库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输水总干渠工程建设淅川段14公里的拆迁安置,渠首输纽工程建设的拆迁安置等,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时间紧任务重。黄河小浪底水库农村移民14.8万人搬了11年,每年1.35万人;三峡水库农村移民45万人搬了16年,每年2.8万人;而中线工程河南移民16.6万人,除试点搬迁1.1万人外,两年中每年搬迁7.75万人,困难之大可以想象。但是,深明大义的淅川人忠诚担当,乐于奉献,坚定地挑起了这个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担。

工作中坚持刚性政策、亲情操作,做到群众不理解不搬迁、问题不解决不搬迁、条件不具备不搬迁、方案不周密不搬迁、政策不到位不搬迁,使广大移民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搬迁时派人护送,派人卸车,派交警、医护人员保护,特别是对年老体弱、临产孕妇、高危病人,提供特别周到的服务,保证不出意外。就这样,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忠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水利移民迁安史上的“淅川模式”、“淅川经验”。

从河南省来说,在这场高强度的移民迁安中,先后有马有志、王玉敏等13位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工作一线,100多人因公负伤,300多人晕倒在搬迁现场。有记者问起我们的党员干部:“你们送完搬迁,最想要干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大哭一场,大喝一场,大睡三天!”。

正是各级党员干部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历史责任,对移民、征迁群众的深深热爱,才换来了真心见真情的效果,让征迁群众和库区移民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进而融化了心中的坚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尖锐复杂的矛盾和纠纷,减少了因搬迁产生的思想波动和不稳定情绪,推动了移民征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了中线工程的顺利建设。

第三、各级各部门的团结协作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顾全大局、众志成城的精神和同舟共济、协力合作的美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团结一心,就在于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因而能在各种斗争中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同仇敌忾御外侮、同舟共济渡难关、同心协力反分裂的事例不胜枚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团结统一精神除了维护国家统一外,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万众一心、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这也是丹江口库区移民的伟大实践,赋予团结统一精神的新内涵。

为了移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了“南水北调,移民为本”和“一定要把移民安置好”的原则,并且确立了“让库区移民群众在这项伟大工程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伟大成果”的工作指针。南水北调办、水利部、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保障和支持,各部门、各系统、各乡镇都把移民作为头等大事,要人给人、要物出物、要钱给钱,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支持和服务移民迁安的生动场面。期间,省直25个厅局实行包县工作责任制,抽调130多名干部组成25个工作组,各由一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带队,分别进驻有移民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包县驻村,一包到底。各有关市、县在干线征迁和移民迁安的关键阶段,也实行了市包县、县包乡、县乡干部包村包户的逐级分包责任制。

各级工作组成员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吃住在基层,奋斗在一线,做了大量思想动员、政策宣传、组织协调、督查督导等默默无闻、深入细致的艰苦工作。省直36个厅局结合各自职能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帮扶措施,并向移民迁安市县支持资金52亿元。各有关市、县也为库区移民和征迁群众提供了3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比如,郑州市按照市区土地每亩奖补1.5万元、县区土地每亩补差7000元的标准拿出9.8亿元,解决移民征迁用地与市场征地补偿的差额,按照每村300万元的标准对22个移民新村进行补贴和配套;平顶山市、县财政拿出2500万元,按照每户8000元标准奖补库区移民和征迁群众建房;南阳市在各县(市、区)奖补的基础上,从市财政拿出3个亿用于奖补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发展。

在移民迁安过程中,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亲临一线协调指挥,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精心合作。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救护车队和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和器械,为移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公安、交警人员坚守岗位,日夜保障移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交通通畅;电力部门组建移民搬迁服务队,投入应急发电设备,确保移民搬迁用电安全;交通运输部门为移民开辟“绿色通道”,免除移民搬迁路桥通行费,为移民免费分送食品。气象部门随时发布天气预报。教育、民政、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级各部门都做到了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一切支持移民,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讲代价。迁入地的干部群众,帮助建新居、划良田、送米面、上项目,确保移民迁得来、住得好,能致富、有盼头,使每一个移民都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众志成城是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感召之下,淅川移民和全省所有接受地移民的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创造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大移民奇迹。

第四、全国一盘棋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传统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品格。凭着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百折不挠、排除万难、开拓进取,创造了举世称道的辉煌文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将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移民搬迁、重建家园中迸发出来的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中体现。2008年11月,经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批复,河南省启动了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工作。2009年8月28日试点移民1.11万人搬迁完毕,建设安置点12个。为满足广大移民早搬迁、早稳定、早发展的迫切愿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创新践行了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即在完成试点移民搬迁的基础上,将库区移民搬迁完成时间由国家规划的2013年底提前到2011年。

大规模移民分两批完成搬迁安置:第一批移民6.66万人于2009年10月20日启动,2010年9月4日迁安结束,建设安置点81个;第二批移民8.83万人于2010年6月12日与第一批移民工作压茬启动,2011年8月25日迁安结束,建设安置点115个,整个移民迁安工作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河南省共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08个,搬迁安置移民40680户166053人,集中建设房屋550.5万平方米(人均34.25平方米),建村部 162个6.43万平方米,学校142所12.56万平方米,接收移民学生21751人、安置教师432人,建卫生室159个1.57万平方米,超市98个0.9万平方米,文化广场等7.64万平方米,修建供排水管道676千米,架设供电线路548千米、通信线路725千米、有线电视线路575千米;调整生产和建设用地24.41万亩(不含分散、投亲靠友移民和对外道路占地),组织省直对口帮扶资金52亿元,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开展移民技术培训近4万人次、转移就业1.6万多人,为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移民搬迁后,实行县乡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安排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启动了移民后续帮扶发展工作,先后投入各类帮扶资金,建设各类生产项目,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径,走产业致富之路,一大批诸如新郑市新蛮子营村、中牟县全店村现代农业,卧龙区杨营村五金电器,唐河县老人仓村万头养猪场,新野县张湾村酸菜加工厂和13万只蛋鸡养殖场等产业蓄势崛起、迅猛发展。目前,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大都有集体收入,好的村年收入已超过200万元;移民人均年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加到2022年约1.7万元。近些年来,河南省又积极探索实施了移民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两委”主导、“三会”(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协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法制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提升了移民村自治、法制、德治水平。中央办公厅就河南移民村社会治理工作印发专报,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进行推广。

河南省移民安置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9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专门就中线工程焦作市城区段拆迁工作作出批示,肯定其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做法很有特点,很有成效,要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示范予以推广。2011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领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河南省中线工程建设情况时,被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夜不能寐,挥毫赋诗:“南水北送真辉煌,最动情是离故乡;清水滋润京城日,共赞豫宛好儿郎。”2012年,在南水北调建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河南库区移民组织协调非常严密,其中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河南调研后指出:“河南移民实现和谐搬迁,为中线工程如期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广大库区移民走向新生活开创了良好局面,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创造了又一奇迹和典范。在这场移民迁安战役中,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率先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率先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率先研究制定了移民后期帮扶政策,不仅在移民搬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带动了干线征迁和工程建设工作,为南水北调系统

 

迈克尔M.塞尼博士(左二)考察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

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M.塞尼博士考察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后评价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奇迹只有在中国能够完成,其它国家都应向中国学习!”

二、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原由(待续)

原创 梁占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