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口市红色资源考察团一行来到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孟良崮,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瞻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将士们使用的枪炮弹药、支前民兵用过的推车扁担、红嫂们赶制的布鞋棉袜……展厅内模拟枪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军的冲锋声和胜利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又让我们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胜利辉煌 影响深远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山地运动歼灭战。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内部,瓦解了蒋军斗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吹响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冲锋号。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正确领导、陈粟将军英明指挥的结果;是华东野战军全体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的辉煌战果;是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和沂蒙人民全力支前、军民共同谱写的胜利凯歌。虽然那段历史早已逝去,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前仆后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并不会随时间而消失,反而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秉承先烈遗志,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戮力同心,砥砺前行。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党带领人民军队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百姓家园,人民群众义无反顾跟党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形成了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合力,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篇章。
“一切为了战役,一切为了胜利”,翻身的沂蒙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到处都有干部带头、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及亲友联袂入伍的动人情景,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表示: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保证前线的战士吃饱饭。“大军联营七百里,家家灯火到天明”,战前的各村,磨碾飞转,车轮滚滚,人欢马叫,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支援战争的宏伟画面。战场上,支前车队不畏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翻山越岭,勇往直前,把粮食、弹药等作战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战争时期的沂蒙人民对子弟兵倾注了最质朴而深厚的情感,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乡亲,照料伤员比对亲生儿子还要贴心,比对生身父母还要细致,其间蕴含的真情挚爱感天动地。为了救治伤员,倾其所有,甚至不惜生命,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子弟兵早日养好伤,沂蒙人民用汗水、乳汁甚至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颂歌。陈毅老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就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5日在临沂考察时所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 永续传承
在孟良崮战役中,全体将士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2043人献出了宝贵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积极配合作战,人民群众踊跃支前,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战斗英雄和功臣,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在观瞻过程中,我们渐渐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精神特质,体会到了何谓“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还有无数无名的沂蒙百姓为抗战奉献力量,奉献物资甚是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我们都应时刻谨记先烈的革命遗志,继承发扬先烈的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我们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为民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壮美的篇章!
(商水县老促会 张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