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兴趣虽多,但最大的爱好还是读书。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少了学识的浸润,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从小到大,也看了无数的书,小学时条件较差,基本看的是课本,没看什么课外书,直到读大学,才开始看了一些世界名著,如《简爱》、《飘》、《呼啸山庄》、《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上班之后,近几年忙于脱贫攻坚,一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又买了很多书,开始细看,如《人生》、《活着》、《平凡的世界》、《时间简史》等,但最难忘的还是在郑州大学读研时的读书岁月。
我有幸在郑州大学上了三年全日制,由于教学楼太多,记得第一次上课提前去了40分钟找教室,怕迟到找不到教室。每周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教授们讲完课后,布置若干作业,要求读某某书,再一次上课时每人轮流谈谈读书感受或上堂分享读书心得,要有独到见解,严禁人云亦云,其他时间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写论文。最温馨的时刻是在一个微雨的晚上,和朋友们边走边聊,步行2500米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图书馆外观很特别,它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书,寓意这里是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图书馆内的藏书量非常丰富,方便广大学子借阅。除了看完老师要求的书外,还看各种文史哲类书籍、名人传记、报刊杂志等。我们的老师崔波教授就是图书馆馆长,各位老师讲课各有风采。教马哲的是时任郑大党委书记郑永扣,态度很温和,刘太恒院长严谨认真,史鸿文教授风趣幽默,魏长岭院长中西合璧,崔波馆长旁征博引,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和年龄相近的几个同班同学,经常到那里,或读书,或者浏览杂志,或者为写作论文查阅资料,或者听学术报告。其中,五楼因为资料有限,学生们较少光临,这里自然就成为我们临近毕业写作论文的最长光顾的地方。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我与几个同学在这里研讨、翻阅资料,有时候,同学们直接把写作用的电脑放于五楼而外出吃饭,等到餐后继续努力。每逢周六周日,图书馆内是有书市的,我们还会淘到意外的收获,买上心仪的图书,心里会美滋滋的乐上几天。
在校园内,我看马列、阅《史记》,增长智慧;诵唐诗、背宋词,锤炼词句,每年基本看178本书,光读书笔记就做了五本。每当早晨五点左右,许多学生已在路灯下读书,学习气氛相当浓厚。2010年,我在郑州大学“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中,有幸被评为校园十大“读书之星”,发了奖品,从6万多人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当晚请大家小聚一下。我们专业的六位同学经常联系,其他专业的好友也时常交往,三年时间一晃而过,但同学之情,历久弥坚。
学校还会经常请一些著名教授作报告,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时而激辩,时而畅谈,听后提问受益匪浅。犹记得2009年11月9日论文开题时,天降大雪,伴有雷声,因为要求严格,部分学生被问得眼泪花花。硕士毕业论文是在老校区2011年6月举行的,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答辩准备,结束之后,我们如释重负,合影留念。
在郑大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难忘老师们的精彩授课,难忘同学们的深情厚谊,难忘借阅图书时的喜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感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感谢同学们的互帮互助,感谢哥嫂的大力帮助,这是一生中的温馨美好时刻。在郑大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一生永远的美好回忆。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伴你终生,祝你成功。
(作者简介:石为璧,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哲学,教英语,爱文史,读诗词,足迹遍布南阳400余村,在各级媒体网站已发表新闻、散文、诗词、小说等800余篇,在省级以上正规期刊发表论文6篇,作品总浏览量达400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