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鲁山县琴台街道友谊社区,提起师慧玲的名字,街坊邻里总会露出温暖的笑容。这位1971年出生的本土企业家,三十余载如一日,以诚信为笔书写商海传奇,以大爱为墨描绘反哺画卷。从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到带动千余人就业的商贸公司;从默默守护顾客遗落的巨款,到数十年如一日帮扶乡邻,她用行动诠释着以信立身,以爱反哺”的真谛,成为乡亲们心中靠得住、信得过、暖人心的“领头人”。

一沓现金与十年利润:诚信是最好的招牌
1990年的鲁山县城,一间挂着"真女人"招牌的小店悄然开张。20岁的师慧玲站在不足20平方米的店铺里,望着货架上整齐排列的女装,在心里默念:“经商先做人,做人先守信。”彼时个体经营浪潮初起,市场上以次充好、虚标价格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师慧玲却给自己立下铁规矩:不卖假货、不搞虚价、不赚昧心钱。
这份坚守,在1997年深秋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那天傍晚,整理店铺的师慧玲发现角落处遗落着一个黑色公文包。拉开拉链的瞬间,她屏住了呼吸——满满一沓现金,整整10万元。在那个她全年利润不过一两万元的年代,这笔钱相当于近十年的收入。“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但第一个念头就是失主该多着急。”师慧玲后来回忆,她当即关掉店门一半,独自守在灯下等待。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一位面色焦急的中年男人匆匆跑来,额头渗着汗珠。“同志,您见过一个黑色公文包吗?里面有...有重要文件...”师慧玲仔细核对了包内物品与失主身份,将公文包原封不动地递过去。失主激动得语无伦次,抽出一沓现金要塞给她,却被轻轻推开:“这是我该做的,拿了这钱,良心一辈子不安。”
这样的“诚信时刻”,在师慧玲的经商生涯中屡见不鲜。2012年,她创办平顶山真女人商贸有限公司后,一次与供货商结算时,发现对方把8万余元货款误算成8千多元。她当即拨通对方电话:“张经理,账目有点问题,您再核对下。”当供货商核对后连声道谢时,她只是笑着说:“合作就得坦诚,咱们细水长流。”
正是这份“不贪小利、恪守诚信”的品格,让“真女人”的招牌越擦越亮。从单一门店到五间三层的综合性购物广场,从夫妻小店到近千平方米的经营规模,师慧玲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更累计为家乡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八成是本地女性。“在这儿上班,既能照顾家,工资也踏实,师总从不拖欠。”员工们的话语,道出了这家企业最动人的底色。

一顶帐篷与一双球鞋:反哺是最暖的牵挂
“吃水不忘挖井人”,师慧玲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字。事业有成后,她总说:“我是鲁山的土疙瘩里长出来的,家乡的事就是我的事。”这份牵挂,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温暖着这片生养她的土地。
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师慧玲正在外地进货。她连夜赶回鲁山,跑遍全城才买到10顶帐篷,自掏腰包3500元寄往灾区。“都是同胞,能帮一点是一点。”2013年雅安地震,她又第一时间到街道办事处捐款2000元,工作人员要开收据,她摆摆手:“不用记名字,钱用到实处就行。”
对身边的乡亲,师慧玲的帮扶更是细致入微。张店乡的小周至今记得,17岁那年因家贫辍学,是师慧玲把她拉进店里:“先学卖货,抽空去学技能,日子会好的。”如今小周已是门店骨干,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家。“师总不仅给了我工作,更给了我过日子的底气。”小周说,师慧玲总在发薪日多塞给她几百元,说是“奖金”,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对困难员工的悄悄补贴。
每年春节前,师慧玲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社区孤寡老人家中。她带着米面油和棉衣,坐在老人炕边拉家常,帮着扫院子、擦玻璃。82岁的王奶奶说:“慧玲比亲闺女还贴心,大冷天踩着雪来,给我剪指甲、梳头发,临走还把炉子烧得旺旺的。”2015年自家建房时,她看到门口道路坑洼,二话不说拿出4万元修缮了50米长的水泥路,邻里要凑钱,她笑着谢绝:“大家走得方便,比啥都强。”
在师慧玲的心中,教育扶贫始终是最为牵挂之事。张店乡王湾村的郭振中,便是她一对一资助的对象。从小学直至初中,每个开学季,师慧玲总会如期而至,为郭振中送去助学款。不仅如此,她还常常带着书本和运动鞋前去探望。每一次见面,她都会反复叮嘱郭振中:“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建设家乡。”郭振中深受触动,在日记里坚定写下:“长大了要像师阿姨一样,做个对家乡有用的人。”除了郭振中,师慧玲还通过爱心之家协会,承担起熊背乡郝梦晓姐弟的学费与生活费。姐弟俩与她感情深厚,每次见面,都会飞奔过来紧紧抱住她,亲切地喊着“师妈妈”。
十载光阴,师慧玲先后资助了五六位贫困学生,资助费用累计约五六万。每逢佳节,她会把孩子们接出来,为他们添置新衣、一起吃饭,还不时接回家中,让孩子们洗澡谈心。她总是鼓励孩子们:贫穷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学习,未来定能成就非凡。

一个家庭与一片社区:品德是最美的风景
走进师慧玲家,客厅墙上的“最美家庭”奖状格外醒目。“尚文明、互敬爱”是这个家庭的家风: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丈夫全力支持她的事业与公益,儿女勤奋好学,常跟着她参加志愿服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学政策、聊时事,比啥娱乐都有意义。”师慧玲说,家庭的小和谐,才能带动邻里的大和睦。
在友谊社区,师慧玲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邻居出差,她主动帮忙照看孩子;老人行动不便,她安排员工定期上门采购;街道组织环境整治,她总是第一个扛着扫帚到场,还动员员工组成“志愿小分队”。2016年秋天,对门邻居建房无处居住,她把自家闲置房屋收拾出来,让邻居住了一年多。对方搬新家时送来4000元感谢费,被她坚决退回:“邻里互助是本分,收钱就生分了。”邻居感动得落泪,逢人就夸:“慧玲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人。”
她的企业也是传播正能量的平台。商场门头的LED屏常年滚动播放“孝老爱亲”“诚信经营”等标语,“文明服务岗”的员工胸前别着小红花,引导顾客践行文明行为。她曾先后被评为“鲁山县第三届道德模范”“巾帼扶贫标兵”,受到鲁山县委政府的表彰。面对荣誉,她总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乡亲们的认可比啥奖状都金贵。”
如今,54岁的师慧玲依然忙碌,但她那颗爱心始终牵挂着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还准备再考察资助几名贫困生;忙中抽闲跟着社区干部考察,想为乡村环境整治再出份力。“我是鲁山人,家乡养育了我,能为家乡做些实事,是我最大的荣幸。”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如鲁山的山泉水般清澈动人。
从一间小店到一方产业,从一己之力到众人同行,师慧玲用三十余载的坚守证明:诚信是经商的基石,大爱是反哺的底色,品德是立身的根本。她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乡土的大树,以诚信为根,以大爱为叶,为家乡遮风挡雨,也为这片土地带来满目的青翠与希望。这棵“乡土之树”的故事,还在鲁山的山水间继续生长,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
(编辑:马文忠 通讯员:安彦瑾 张林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