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的时代楷模,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工作任务中忘我付出。恪尽职守的行业标兵,总是在一回又一回为民服务中倾情奉献。
襄城县双庙乡上寨移民村党支部书记刘洋,提起当年省司法厅包县工作组总是说:“工作组是移民群众的贴心人,是焦裕禄精神的体现者、传播者,上寨人永远都不会忘记。”
话得从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说起。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司法厅分包襄城县的移民迁安工作,主要承担着“督导、协调、帮扶”三项任务。期间,他们坚持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的宗旨,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科学运作,务求实效,为实现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省定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第一批移民工作表彰大会上,省司法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分包的襄城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迁安工作优秀单位”。包县工作组张守国副处长被授予“河南省南水北调工作先进个人”。
左图:时任省司法厅副厅长、工作组长杨骁(左五)在襄城县张庄移民新村对接现场
右图:时任省司法厅副巡视员、工作组副组上党长春(前)来到襄城县库庄乡移民新村督导后续帮扶工作
(一)强化领导,工作组第一时间到位展开工作
依据移民安置规划,襄城县需建6个移民安置新村,接收安置淅川县库区移民1489户5968人,建造移民房屋1489套,村部、学校、超市、卫生室24处,建设和安置任务居全省靠前位次。为了圆满完成光荣使命,向组织、移民和历史交上满意的答卷,全省动员会议后,省环保厅随即作出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由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杨骁,副巡视员党长春为正、副组长的包县工作组,抽调厅机关、监狱局、省第三监狱、省第三劳教所等单位和部门6名同志充实工作组。二是组建了工作组党支部,并建章立制,明确分工。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在工作组培训会议上明确要求:“工作组全体成员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省移民安置指挥部的具体安排,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好、做扎实,让省委、省政府领导放心,让广大移民群众满意”。三是出台了《河南省司法厅关于解决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包县工作经费的意见》,就工作组办公机具、车辆,人员待遇、经费保障等事宜作出具体规定。
工作组进住后,坚持与施工人员和移民迁安代表在一起,坚守工地,吃住一线,与他们话家常、摸情况、交朋友。几年当中,人人遵守纪律,规范行为,不给当地添麻烦。为了全面掌握情况,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杨骁副厅长、党长春副巡视员还先后4次赴淅川县滔河乡调研,实地查看移民村情况,听取移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了解与充分沟通。同时,对襄城县拟定的各安置点逐一走访,做到情况清楚,心中有底。通过走访和查看调研,他们发现,做好移民工作任务光荣,但困难众多:一是搬迁安置移民多;二是迁往襄县的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对安置地期望值普遍很高;三是襄城县自身人口密度大,拟定的各安置点人均生产、生活用地并不宽裕,每安排一个村移民,都需要滚动调整周边几个村的土地资源,涉及面宽,协调难度很大;四是司法厅工作职能、机关经费优势不明显,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帮扶能力等。然而,他们没有被困难和压力所吓倒,而是研究政策,跟踪动态,不气馁、不埋怨,严格按照移民包县工作职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系统资源,注重协调运作,克难攻坚,奋发有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二)履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包县工作
在充分掌握情况、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工作组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攻难点,环环相扣抓落实。移民新村建设开工后,周边部分村民阻挠施工,吵的、闹的、堵路的情况时有发生,且越演越烈,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对此,工作组不避不退,主动介入,深入村组和农户走访,了解事件原由,与县乡领导和相关部门共商解决办法,并迅速组建起新村建设环境维护工作组,设立治安室,还通过跟踪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同时惩罚闹事者,教育影响身边人,很快平息事端,保证了新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襄城县上寨移民新村建设现场
为解决迁安两地群众因搬迁安置产生的思想差异等问题,工作组充分发挥其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能优势,组织动员本系统力量,广泛宣传库区移民为国家舍小家,做出的巨大牺牲;广泛宣传安置地干部群众克服自身困难,为安置库区移民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广泛宣传党的移民政策和国家重视移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号召迁安两地群众相互接纳,互谅互让,共建移民新家园,共创美好新生活。通过广泛宣传和正面引导,两地干群交流日益增多,相互理解、团结和谐的局面很快形成。2010年元宵节,淅川县上寨移民村为感谢安置地干群及包县工作组所做出的努力,移民自编文艺节目到襄城县慰问演出。当天,安置地群众为答谢库区移民的关爱与祝福,也自发组织划旱船等节目表示回敬之意。两地干部群众载歌载舞,谱就了一首优美动听的和谐新曲。
人员、财产的及时安全转运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襄城县共组织了六个批次的移民搬迁转运工作。期间,省司法厅工作组对每次搬迁转运工作都超前谋划,搬迁前帮助制订搬迁方案,组织搬迁队员培训,赴淅川实地勘察地形道路、装载场地,搬迁中跟踪协调、服务,搬迁后深入移民家中,询问衣食住行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六批次搬迁,工作队员全员到位,全程服务,洒下了辛劳的汗水,赢得了广泛赞誉。
襄城县张庄移民新村入住仪式
工作组还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对有利于新村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等10个方面40多条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逐一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当中。杨骁副厅长总是身体力行,一马当先。副巡视员、工作组副组长党长春,年近六旬,驻村期间一直为移民迁安工作往返奔波,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和配合。刘宏宽、赵喜增、张彦伟、张顺心4位同志,在2010年全省监狱、劳教所机构改革、竞争上岗的关键时期,坚守在移民新村建设现场,排查建设问题,掌握群情动态,随时发现和协调处理苗头性、前展性的问题与困难,确保包县工作进展顺利。
2010年元宵节上寨移民村文艺演出活动现场
(三)关注民生,奋力做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
移民搬迁安置后,稳定和发展最重要。工作组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积极配合襄城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后续帮扶事宜,确保移民平稳过渡和生产、生活的相对稳定与发展。工作中,他们会同襄城县就38个县直分包单位继续实行了“一帮一”责任制,解决其分包移民户尤其当下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确保2011年11月底前各移民村土地分配、户口迁移、新农合等惠农事项手续接转全部办理完毕。协助县人社局、移民办及时组织开展了多项就业技能培训,并先后在5个移民村举办12期招聘会,实现就业移民549人,同时有849名移民富余劳力于2011年10月底前进入襄城县城企业或周边乡镇就近务工就业。督促解决移民村小学教师配备、教学设施购置和移民学生入学问题,确保了第二批移民村52名高中学生、116名初中学生、639名小学生顺利入学。协助襄城县相关部门,积极稳妥地谋划移民村后续发展项目,如第一批双庙乡上寨村占地150亩的食用茵厂等两个扶持项目均按规划及时落地并建成投产,第二批各移民村后续扶持项目按要求及早上报,均得到如期实施并投入运营。以上寨村为例,由于工作组的指导、帮扶和县乡村的共同努力,如今新村环境优美,基设和公益设施配套齐全,邻里团结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发展经济、崇尚科学早已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动。2022年,上寨村人均经济收入1.8万元,是搬迁前的近四倍,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去年达到15万元。
为使司法行政资源优势服务好移民迁安工作,省司法厅还出台了《关于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职能作用,为移民迁安地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为困难移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及法律援助,举全系统之力营造移民搬迁安置的良好法制氛围。据统计,仅2010年下半年,全省涉及移民迁安的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中,司法行政部门就出动宣传车540台(次)、组织宣传板面1500多块、张贴标语1000多条、印发宣传材料2.2万多份,免费发放《农民必备法律常识》、《婚姻法》等法律知识书籍2万多册;组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移民村,开展咨询活动100余次。各地还建立了移民新村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开辟移民援助绿色通道,实行移民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期间,新乡市法律援助中心就先后为移民免费起草各类合同200多份,办理涉及移民法律援助案件18起,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利益和损失近40万元。
省司法厅还积极组织节日慰问活动,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移民心中。2010年,他们为搬迁移民发放补助11万余元;2011年将移民迁安法律服务经费20万元下拨给襄城县司法局,为每位搬迁移民发放100元。两年当中,仅省司法厅用于移民安置方面的资金达100多万元,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注入了活力。(原创 梁占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