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它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保障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平秋的民生、民心工程。自1952年10月30日伟人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以来,南水北调工程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前期论证,从2002年开工建设,到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圆了我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想。从中线工程为例,中线渠首自2014年12月12日开闸放水至今年9月1日上午八时统计,已累计完成送水733.44亿立方米,惠及了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1.85亿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显著。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工程。这种伟大的精神就是“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络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拚搏奉献”的南水北调精神。南水北调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弘扬和践行南水北调精神,就是要站位高远,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做真正意义上的南水北调精神弘扬者和践行者。
一、要坚定信念不动摇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之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作为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对党忠诚,坚定政治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守初心矢志不俞,担使命戳力同心。南水北调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中国业共产党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南水北调精神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中线工程的众多建设项目是难以如期实施的,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也是不可想象的。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南水北调精神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回答!弘扬和践行南水北调精神,就是要向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广大移民群众和参战的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切实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认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树牢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奉献为国的牺牲精神,站在高处,看在远处,干在实处,守住要害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要忠诚担当迎挑战
移民迁安号称“天下第一难”,对于河南南阳淅川库区移民工作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南水北调工程给这里带来了三个史无前例:一是搬迁规模史无前例。淅川这次移民超过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长江三峡库区移民最多的重庆万县市;二是搬迁强度史无前例。长江三峡移民用时18年,小浪底移民用时13年,而16.6万淅川移民除试点搬迁外,仅用了两年;三是移民搬迁难度史无前例。这次移民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老移民,50年漫长的移民史留下的各种问题要在两年内集中爆发、集中解决。移民迁安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广大移民干部怀着对党和国家无限的忠诚,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迎难而上、勇挑重坦、顽强拚搏,“5+2”(每周5个工作日加两天星期)、“白+黑”(白天加黑夜)、“夜总会”(天天晚上开会)连续作战,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出彩“答圈”,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可以说:他们是南水北调的先锋,是共和国的脊梁,是移民群众的公仆,是党员干部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弘扬和践行南水北调精神,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公仆意识,为民情怀和群众观点,认准目标,不畏困难,意气风发,砥砺前行,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要团结奋进谋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东岸河南南阳的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经长江和黄淮河流域开挖水渠,通过随道穿越黄河沿京广线北上,输水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主要解决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线大中城市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短缺局面。这一工程从最初设想到一步步实现,无不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至上的情怀。同时,它又是大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南水北调是特大型复杂工程,是多学科、跨地区、宽领域团结合作的典范,更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协调,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这正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的那样:“南水北调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是有关部门和沿线六省市全力推进、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余方移民舍家为国的结果。”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程孕育和催生的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分体现,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成功典范。弘扬和践行南水北调精神,就是要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积极行动、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要开拓创新争一流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建设者们探索未知的过程,它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比如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是2005年9月26日开工建设,2013年8月29日建成,总投资24.25亿元。该工程是在40年前的混凝土老坝上浇筑125万多立方米新混凝土,即在老坝上加高14.6米,加厚8—14米。工程最大难度是确保新老混凝土紧密结合,使之联合受力。设计单位和工程技术部门通过技术攻关和无数次试验,研究出在竖直接合面采用人工补凿键槽直接浇筑为主,溢流坝段堰面实行宽槽回填为辅的总体方案,成功实现了大坝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加高加厚。再如穿黄工程,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位于郑州市孤柏山处,总长19.3公里,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2013年12月31日完工,投资31亿元,穿黄隧洞共两条,每条长4250米,直径7米,工程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穿黄工程实用盾构机施工,有五大特点与困难:一是物件大,盾构机直径9米,长80米,重1166吨;二是始发难度大,从地下40多米进入,在高地下水下作业风险大;三是掘进时间长,需一次性完成3450米的掘进后,才能到达南岸竖井进行全面检修;四是盾构机在黄河下穿越的地层有全砂层、半砂层和全土层,还有孤石和枯树,增加了施工难度;五是隧洞二次衬砌工序复杂,且施工技术要求很高。但设计、技术及施工人员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科学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以求精为目标,精心设计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在工程中得以大量运用,先后完成专用技术标准13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穿黄工程的实践创新,助推了我国盾构机技术的攻关跨越和该产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2007年前德国和日本的盾构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95%以上,而到了2017年,十年时间中国在造和在施工的盾构机保有量中,80%以上是国产机,德国和日本产品国内市场总份额已不足20%。南水北调精神启示我们:改革创新是做好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关键,敢于挑战,勇于改革创新的建设者和移民干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弘扬和践行南水北调精神,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上突破,在实践中学习,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启工作新征程,铸造事业新辉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作者 梁占佩 2025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