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工程陶岔新渠首大坝
我是淅川人,又是淅川移民战线上的一位老同志,于2018年退休后,受聘为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和学术委员会顾问,2022年又参与了淅川县的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我的最大感受是——渠首淅川是个值得尊崇和向往的地方。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469个村(社区),67万人,其中有丹江口水库新老移民8.27万人,占总人口的13.34%,也就是说在淅川县每13个人中至少有1人是移民。全县居民多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彝、壮等共计18个民族。
淅川历史悠久,1978年境内发现13颗猿人牙齿化石,被专家学者确认猿人时代淅川就有人类的祖先聚居。境内所发现的直立人(具有直立行走能力,介于猿人与智人之间的早期人类)与北京人、南召人、郧阳人、蓝田人形态大体相同,这标志着淅川历史的开端。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始都“龙城”遗址就在境内的香花镇宋岗码头以西3.5公里处的丹江口水库小太平洋下。楚国800年历史在淅川近400年,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临朝听政,著名的“丹阳之战”和成语“朝秦暮楚”就出自淅川。在“龙城”一带已相继发掘28座春秋楚墓、20多座楚国贵族墓葬群。丹江文化源远流长,伟大诗人屈原登上岵山写就了千古名篇《国殇》,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北朝无神论者范缜皆出生于此。李白、杜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大诗人、大文豪,都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凭吊游历,留下名垂千古的壮丽诗篇……
淅川是革命老区县,1928年8月就有淅川籍共产党人在淅川活动,传播马列主义。1938年12月建立淅川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9年11月成立中共淅川县委,宋藩舟任县委书记、马泮水任组织部长、张凤梧任宣传部长、戴文英任委员。县委下辖四条岭、李官桥、滔河、宋湾、荆紫关5个区委,1个直属党支部,拥有党员326人。淅川于1948年5月6日解放,当年5月10日成立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归属南阳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淅川地下组织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并掌握了300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淅川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持革命,并取得了全民族的抗日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中原军区突围部队西征途经淅川抢渡丹江到达延安,其间建立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为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淅川奠定了基础,也为“宛西牵牛”作战及宛西、宛东战役和解放军渡江南下作出了巨大贡献,淅川人民的革命斗争永载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淅川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坚定信念、不屈不饶,依靠群众、真心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党爱国、拥政爱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建设家园,同时在不懈的奋斗实践中,孕育创造了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勇创一流的争先精神,简称“敬业、实干、奉献、争先”的淅川精神,还有接下来的“英雄渠精神”、“三自四实精神”、“移民精神”等。这些精神无时不在感动和激励着全县人民热爱家乡、不畏艰难,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信心、决心和意志。
淅川革命老区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依据河南省民政厅〔2008〕42号文,全县有老区乡镇11个,老区村363个。境内有宛属工委联络站(荆紫关中街)、中共淅川农村第一个支部旧址(盛湾)等革命遗址和县烈士陵园、宋湾农民起义纪念地等陵园纪念地(馆)共计30多处。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淅川人民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壮举,涌现出黄正夏、王锡章、姚长存、宋藩舟、周尚杰、马水平、梁永义、吴怀三、胡郅藩、黄从书、杨靖宇(女)、姬秋华(女)等一大批革命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淅川革命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光照后人,名垂青史。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总面积3363.19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49.58平方公里,淅川辖47.06平方公里,占比94.92%;二级保护区332.92平方公里,淅川辖253.57平方公里,占比76.17%;准保护区2980.69平方公里,淅川辖1295.26平方公里,占比43.46%。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淅川还开拓性地建成了闻名省内外的淅川英雄渠,如期实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奇迹的南水北调大移民。英雄渠,位于我县盛湾镇土地岭村,全长16.5公里。它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的优秀代表,是河南省第一个利用高山修渠的办法改变了土地岭村及周边4000多人饮水难历史,还利用渠水落差建起水磨加工厂和4座发电站,让这里人1961年就用电照明并吃上了自产大米,至今依然发挥着很好效益。通水前后,全国多地组团前来考察取经。其中,林州市(原林县)为建“人工天河——红旗渠”,曾组团打旗,高喊着“人定胜天”、“向淅川人民学习”、“向土地岭人民学习”口号,于1958年10月沿渠全线参观(电视剧《红旗渠》中有展现),并复制了钢钎大锤、腰系绳索、飞身下崖等先进工具和实操经验带回运用。英雄渠的兴建,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更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修渠精神,传承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南水北调大移民,淅川作为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和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发展格局被一次次打破,生产元气一伤再伤。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淅川自1959年开始,20年内历经青海支边、自由选点、外迁湖北、近迁和县内安置4个阶段、8批次移民20.2万人,其中淅川县内安置12.6万人。淹没县城一座、大小集镇14个、耕地28.5万亩,淹没各项实物损失按当时价计算达7.4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淅川又移民16.6万人,淹没耕园地13.1万亩,拆除房屋258.4万平米,各项淹没实物损失近百亿元。移民全部在本省内安置,其中出淅川安置14.65万人,淅川县内安置1.95万人。南北北调大移民圆了世纪调水梦,止2025年9月29日8时,中线渠首闸已累计完成调水738.1亿立方米,惠及了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1.85亿人,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显著。南北北调大移民,也孕育出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把它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简称“大爱报国,忠诚担当”。它是各级党员干部、几十万移民群众、广大工程建设者和一大批科技专家在党的领导下谱写出来的英雄史诗,是取得南水北调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和致胜法宝。弘扬践行这个精神,到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也都不过期作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向搬迁移民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邹庄村看望移民群众时说,你们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
伟人毛主席未曾来过淅川,可他比淅川人还了解淅川。1936年,毛泽东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9年--197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淅川自1936年9月23日开始,就列入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之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指挥南阳战役发出的89个电令中,直奔“淅川”的达20多处。毛主席最关注淅川有三件事:一是豫鄂陕边区红二十五军及所属七十四师,在此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活动时长两年零四个月;二是途经淅川的中原突围部队;三是命令用重武器攻打别廷芳老巢。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对规划实施这一工程高度重视,他们一次次作出决策指示,并莅临淅川视察调研。1958年2月,周恩来在视察三峡途中提出将丹江口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12月、1980年7月、1985年10月,李先念、邓小平、胡耀邦先后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水库建设工作;1992年10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集中必要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要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2002宇5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与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在淅川县视察库区移民工作,强调要把南水北调建成利民工程,让沿线人民受益,并把移民安置好;201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淅川视察移民工作后,称赞移民工作组织严密,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枉;2011年6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绵涛登上丹江口水库大坝,听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丹江口水库运行管理情况汇报,明确提出把大型水利枢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015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到渠首淅川视察,在南阳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管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关心和支持。要再接再厉,科学管理,扎实做好新阶段的南水北调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一次次临淅视察调研,是淅川人民的最大荣幸,更是对淅川的关心关爱和寄托与希望。数年来,淅川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至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淅川发展的全过程,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以2024年为例,突出特点有三个: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拼出了淅川发展的新高度。回顾过去一年,全县生态底色更加鲜亮,丹江口水库(淅川县域)成功创建省“美丽幸福河湖”,淅川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县”殊荣。一个实力更强、份量更重、影响更广的新淅川正在阔步前行。二是坚持项目引领,创新赋能,蓄积了赶超跨越的新动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7.1亿元,增长6.9%,营商环境连续三年全省前10、全市第一。一个活力更旺、动能更足、后劲更强的新淅川已经成势起势、前景可期!三是坚持共建共享,增进福扯,交出了民生改善的新答卷。全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发展蹄疾步稳,获评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高考成绩实现“八连增”,一本进线2871人,13名学子走进清华、北大校府,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淅川人精心呵护的一库清水正反哺淅川人民。
展望未来,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淅川实践,为建功南阳副中心城市贡献淅川力量!
我们试目以待。
(作者 淅川县老促会 梁占佩 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