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天气虽然依旧炎热,但立秋节气的到来,无论是从字面还是天气的温度,都会给大家带来一丝丝的凉意。的确,立秋已到,秋凉也就不远了。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天气可以由暑热慢慢变凉,也标志着丰收季节的开始。因此,在民间有“立秋吃瓜”“祭祀土地神”的风俗。
从字面意思看,“立”是开始的意思,而“秋”字则意味着“禾”熟如“火”,也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就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而言,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为阴盛的一个转折点。自古以来,立秋节气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那么,秋天到了,古诗词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随着立秋时节的到来,雨季的湿热将会慢慢消散,而随着凉风的慢步吹来,所有的乔木树叶也开始落地归根。首先是梧桐树叶开始慢慢飘落,因此南宋诗人刘翰有“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秋天是当你还在沉睡时,不知不觉中,已无声无息地来到了你的身边。当你夜起推开房门,看到眼前的台阶落满梧桐树叶,此时却已是秋高气爽,一轮秋月高悬天空,但却听不到,秋天来时所发出的声响。而已经发黄的梧桐月,就像是离人一样,因为爱你,因此与你面前匆匆而落,甚至来不及与夏日告别。所以诗人便用秋来无声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对俏声而来的秋的喜欢与拥有。此时秋来无声胜似有声,虽然无声,却又让你能够感觉得到立秋所带来的丝丝凉意。并期待一个丰收的秋天正与无声之处,慢慢向你走来。
是的,当人们在期待秋天到来的同时,更庆幸暑热难耐的日子即将过去,你所渴望的期待的梦中的秋凉已离你不远,这便有了立秋有三候的说法: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侯寒蝉鸣。凉风、白露、蝉鸣,成为秋高气爽,暑尽凉来的代名词和形象物。但是,因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理想抱负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诗人写秋天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大家读过唐朝诗人李白的《秋风词》吧:“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真的很难想象,在诗仙李白的笔下,秋天、秋风竟是如此的悲凉与无奈,就像爱一个人,却又得不到人家的爱,只有偷偷的思念却又不被人知的无奈,其悲其哀,其无奈其凄凉的心境跃然纸上。徘徊在悲秋的诗句之间,我们发现,诗人通过写自己在一个秋天的月夜,独居房中,听秋风,望秋月,叹落叶,见寒鸦,用无形与有形的秋风,秋叶,落叶与寒鸦,烘托出一副悲秋的图画,创造出悲凉的秋夜的氛围,让人从诗人诗句中奇丽的想象 ,来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以景托物的写法,意在刻画自己的内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所看到的和你所感知到的,便是你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今天的我们,很难去判定李白当时真实的的写作心情与状态,只能从诗句中去揣测,也许此时的李白因为个人志向的不能舒展,又或者是才情的不能发挥,因此,眼看着秋天已来,日子远去,自己所想的却得不到,自己所爱的却不能拥有,自己所期待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其心境与秋天的月夜不谋而合,不期而遇,因此才有这悲秋的叹息与无奈,因此才有这相思却无法拥有的消极与无奈。其凄凉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导人们去思考:你的愿望与你付出的努力相匹配吗?这也正是李白《秋风词》的动人之处。
是的,立秋之后,盛夏的光年与我们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秋风秋月,便在寒凉中与我们相伴,炽热的骄阳与不期而至的暴雨也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地的落叶与栖居枯枝的寒鸦与秋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日子就这样,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转换季节,转换风物,这又怎么能不让诗人的敏感中发出对秋的感叹呢?当然还是那句话,因为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因此看待世界万物的着眼点与利益也就不同,境界也就更不一样了。
我们从唐朝诗人李白笔下《秋风词》的语气里,已经领略到秋风、秋月是如此的悲凉,而诗人内心也是如此的悲凉,除了无奈便只能是叹息了。但是诗人诗句中的诗意,我们是可以从诗中的风物表象来感觉得到触摸得到,因此也被感动得到。也因此我们可以和诗仙李白说,虽然你可以秋凉生悲,但季节未及寒冬,无声的秋天虽然是寂静的,但它却是收获的季节,是四季之中最硕果累累的季节,也因此它也是一年中最灿烂最丰富的季节,更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因此,秋天的秋景才是一年中最美最壮丽的,也是最期待和充满希望和未来的。何以为证?且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柯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潜体,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我们不仅没有感觉到秋天丝毫的悲凉之意,更多的则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势与壮志豪情。毛泽东笔下的秋是博大壮阔的世界,是人生应当轰轰烈烈的恢宏气势与英雄气概,其诗情诗意,境界高远,胸怀坦荡,与李白的《秋风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显出诗人诗情的不同,境界的不同。(作者:仓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