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会芳 马套)商水报道:李庄村位于河南省商水县大武乡的东南部,南与驻马店上蔡县接壤,距大武乡政府所在地6.5公里,距商水县城30公里。辖李庄、马庄2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624户2539人,耕地面积2984亩。李庄村是革命老区村,因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该村而闻名于全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坚强无畏的李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浴血奋战,创建了革命老区光荣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来,勤劳善良的李庄人民不忘初心,在努力奋斗的同时默默守护着为革命捐躯长眠于此的500多名无名烈士。
李庄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李庄村东南部,东西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走进陵园内,松柏间,陵园南北两处墓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陵园的南半部,有早些年长眠于此的236名无名烈士;陵园的北半部,有2013年清明节前从别处迁入的298名无名烈士。陵园北半部的墓群西侧,矗立着一座墓碑,虽不高大,但看起来庄严、肃穆。墓碑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墓碑背面的碑文中,记载了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壮举:
1948年7月28日,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我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某团全体官兵,奉命在青龙沟一带阻击从驻马店北上增援徐州战役的国民党吴绍周兵团之十一师。战斗在上蔡县小岳寺乡西武张村和朱里乡小庄村的接壤地带打响之后,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从而牵制了敌之兵力,为我军全歼徐州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期间有58名官兵为国捐躯英勇牺牲。
当时李庄是战时后方医院的所在地。战斗结束后,村民们自发组织,用牲口拉着太平车,与部分战士一起,把牺牲战士的尸体集中运到了李庄,分埋在19个墓坑里。“当时,也不知道这些官兵的姓名,更不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无名烈士墓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圣地。为告慰先烈,2012年商水县开始筹建李庄烈士陵园,目前共安葬烈士墓534座,其中现迁异地散葬烈士墓298座,就地立碑236座,均为无名烈士。
李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除耕地之外,上无资源下无矿藏。新中国成立之初,落后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的单一生产理念,造成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村民出力多而收入少,缺衣少食,挨饿受冻,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过怕穷日子的李庄人顿时焕发出无穷的干劲,男女老幼起早搭黑,精耕细作,一年下来吃饱肚子的问题得到解决,人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之后的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李庄村抢抓机遇,通过实施一系列脱贫致富的好政策,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家庭财产普通增多,享有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强,衣行住用水平不断提高,吃粮靠天、吃水靠担、出行靠走、运输靠背、通讯靠吼、有病靠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十八大”以来,李庄村更加注重党建工作,通过开展系列先进性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活动,全村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党支部书记李昆鹏同志,担当作为,坚持“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新时代精神,率领全村31名党员干部奔走在村里村外,挨家逐户听民声、询民情,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找项目,抓机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如今的李庄人民,在村党支部的正确引领下,继续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老区精神,团结一致,攻难克艰,正满怀信心地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河南省商水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