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一建军节这个光辉的日子里,扶沟县老促会满怀敬意与深情,向人民军队致以最崇高的节日问候。扶沟这片充满红色底蕴的土地,在革命岁月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红色文化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屹立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扶沟儿女奋勇前行。为此,扶沟县老促会特邀请在外地工作的扶沟籍诗人,为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十周年作诗纪念烈士的英雄事迹。
拂晓的碑铭
——献给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十周年
姜新生
第一章 铸剑为笔
十五亩青松托起的碑林在呼吸,
三百平方米的曙光正在凝结——
油印机在襁褓中啼哭时,
整片黄淮平原都是它的摇篮。
当您把铁笔插进生锈的钢板,
月光就沿着蜡纸的经脉,
在麻纸上长出“抗大”的根系。
这土地记得,
您用半筒蜡纸接住彭雪枫将军的星火,
而此刻纪念馆的玻璃柜里,
斑驳的钢笔墨水瓶,
正与百位将军的题词,
进行着穿越八十年的对视。
第二章 铁骨印记
一百三十七块将军碑石,
是您二十八岁生命的复数。
青铜像左手压着未写完的社论,
右手指向洪泽湖的芦苇深处——
那里有被机油浸透的钢板,
正在土墙上复刻新华社电波。
参观手册第49页记载:
“1943年夏,转移途中,
蜡纸与蚊虫一同结网,
而标题字号始终大于枪声”
第三章 拂晓的数学
请计算:十年等于多少双小学生的眼睛?
当“红色基因示范基地”的铜牌,
与“油印报之冠”的奖状并置,
我看见穿校服的队伍,
正用铅笔临摹您修改的校样。
那些歪斜的字迹里,
藏着未完成的四则运算:
“1盒油墨+2支铁笔=1159期报纸”
“3座雕像×百件遗物=永不褪色的套红”
第四章 蜡纸上的星空
您一定熟悉这种触感:
铁笔划过蜡纸时细微的痉挛,
像侦察兵穿过敌占区的麦田。
当毛主席题词越过封锁线抵达,
您把“坚持游击战争”六个字,
刻成铅字大小的星辰。
此刻纪念馆的互动屏幕上,
孩子们正用指尖点燃1939年的灯——
十六个版面的银河缓缓旋转,
每一粒光斑都是未冷却的铅。
第五章 洪泽湖的标点
1942年的排比句太长,
您不得不用芦苇杆作分行。
当扫荡的枪声成为倒装句,
洪泽湖便摊开它潮湿的稿纸——
拂晓报烈士的钢笔,
在第三段落突然停顿,
而您用伤口续写的省略号,
至今仍在国防教育园,
以95式步枪的造型延伸。
第六章 三城记
地理老师会如何讲解:
扶沟+太康+西华=?
您在城关区的坐标系里,
把区委印章磨成三棱刺。
当算盘与手枪共享一个公文包,
土改账本里的小数点,
就自动排列成包围圈。
现在研学手册上的思考题:
“为什么说木刻版画《查账》,
是解放区最早的二维码?”
——答案藏在您遗落的眼镜盒,
那副磨花的镜片,
仍能扫描土匪的密语。
第七章 最后的版样
1948年6月5日的校样,
被鲜血染成永恒的头条。
当匪徒的子弹穿透小河庄的晨雾,
您把突围路线画成版样示意图:
“此处留白处,由战友填补”
纪念馆的声光装置前,
总有人伸手想擦去,
您额头那抹油墨般的暗红。
第八章 复活的铅字
看啊,那些在碑林间奔跑的红领巾,
多像当年跳动的铅字!
当研学基地的打印机,
突然吐出1940年的社论,
穿汉服的小姑娘惊讶地发现:
烈士铜像的掌心,
不知何时落进了,
一粒新鲜的油墨。
第九章 青铜与像素
十年足够让花岗岩学会记忆,
但您选择成为,
永远28岁的汉白玉——
左手压着泛黄的《拂晓报》,
右手接住无人机的航拍图。
当AR技术还原您修改的墨迹,
整座纪念馆突然颤动:
三百件文物集体起立,
在电子屏与纪念碑之间,
列成新的双栏排版。
姜新生,河南扶沟人,1978年入伍,任沈阳炮兵学院气象员、绘图员,1984年被总参谋部授予“两用人才标兵”称号,1985年10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曾任长征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市场部主任、全媒体部主任,《中国画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画研究理事会秘书长,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现任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名誉馆长等。
(扶沟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