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7日是个星期六,笔者应邀来到淅川县厚坡镇陈庄移民新村会友游玩。一进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庭院式两层楼房在灰瓦红墙掩衬下整齐划一,纵横交错的8条村道笔直洁净绿树成荫,三五成起的移民乡亲们在文化广场上休闲健身、有说有笑,广场上宣传橱窗里不仅镶嵌着陈庄村概况和发展规划,而且张贴着手捧荣誉证书的全村优秀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儿媳的彩色照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景象。
因为移民,陈庄村于2010年10月8日,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他亲切看望移民乡亲,并称赞淅川县移民安置工作组织严密,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一、国家行动:移民重镇奏响交响曲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和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淅川因此先后两次大移民36.8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4.55万人。“既搬又安,双重角色,千斤重担,必须锚定目标,创新方法,勇毅前行,如期圆满完成光荣使命。”时任淅川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县移民安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的话铿锵有力。
时任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左)和县政府党组成员、移民局局长、副指挥长冀建成在移民村
“厚坡镇作为淅川县移民安置大镇,再次肩负起安置2500(含随迁)多人的中线移民重担,连同上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疏散移民)两次安置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8500多人,全镇共接收安置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移民11000多人,移民人口占镇10.9万人的1/10还多。”时任镇党委书记秦振才介绍。
时任厚坡镇党委书记、镇移民指挥部政委秦振才(前排右)在陈庄移民新村
移民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作,更是一项直接的民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按照全省一流、全市第一的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全省移民新村建设树立起一面旗帜。”宋超代表淅川县委、县政府和县移民安置指挥部对厚坡镇移民安置工作定下调子,寄予厚望。
“我们要全身心地学习弘扬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如既往地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服务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大局。”移民新村建设迎检会议上,镇长、镇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王德会信心满怀。
时任淅川县副县长赵红亮(右)厚坡镇镇长王德会(左)赶赴盛湾镇陈庄村迎接移民,盛湾镇书记陈太良(中)在现场三人交谈
二、无私奉献:打造移民安居工程
移民意味着无私奉献,安置同样意味着无私奉献。“建设移民新家园,干好是责任、是本分、更是良心活儿。”分包厚坡镇移民安置工作的时任淅川县总工会主席崔金亮的话意味深长,振奋人心。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厚坡镇有责任和能力把陈庄移民新村建成全省移民新村的样板村,让移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厚坡镇第一批中线移民安置动员大会上,秦振才的话掷地有声。
为了让移民乡亲们早日搬进新家,厚坡镇筛选出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好区位,派出最得力干部,提供最贴心服务,更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经过澄底登记,陈庄村共需建造100户两层小洋楼、56户一层移民房屋,还有学校、村部、广场等各种配套设施,项项事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一道程序不得少,一个项目不能缺。
陈庄新村的道路最初是按两车道设想的,运筹之中恰遇正要建设的县产业集聚区30米宽的工业大道相衔接,怎么办?秦振才、王德会思忖之后意志坚决:“如果连接村道工程不匹配,必将影响移民后续发展和厚坡镇长远利益,甚至造成不必要浪费!”几经班子会议研究,决定按县工业大道标准修建新村道路并实现连接,路基工程建设资金镇上自行负担!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厚坡镇很快筹资600余万元,按照30米宽标准,打通了去往陈庄移民新村的道路。
考虑到第二批移民安置和后续发展,镇上又一鼓作气,克服种种困难,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实施了“打通出口路、实施工业大道北延五公里”工程,不仅方便了接迁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出行,推动了饶西、赵寨、马王港等村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使这里很快成为厚坡镇甚至周边地区通往淅川县城的主要通道。
可以说,移民大迁安期间,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各位副职领导,都多次到移民新村施工现场和建设工地查看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包县领导崔金亮和移民局党委书记石成宝几乎吃住工地,现场督导检查,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
镇书记秦振才和镇长王德会分别任镇移民安置指挥部政委和指挥长,他们把工地当办公室,现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他们总是在深夜凌晨之后才回宿舍。干部们心疼地说:“秦书记、王镇长经常是黑眼圈,这都是长时间休息不好熬夜熬的啊!”
“征地时,干部们拿着尺子一脚脚丈量,冬天下雪,场地进料艰难,干部们冒雨顶雪去护路垫路……”王德会说。“移民抛家含业为国作奉献,我们为移民一时吃点苦、劳累受作比起他们算得了什么,干好工作是本分,干不好不踏实、更坏良心!”
主抓移民安置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张晓松是个“建筑通”,对工程材料验收、施工技术等样样精熟且担当负责。在移民房二层封顶施工的关键阶段,因长时间日夜操劳,他被累晕在新村建设现场。
“提起妻子和女儿,我觉得非常内疚。”当年5月份,厚坡镇武装部长刘黎明女儿出生,刘部长依然在移民新村日夜兼程地忙碌着,其家人心疼地说:“黎明已经第四周没有进家门了。”
王德会谈起工程建设中自己创造的“四控三包”管理法依然很兴奋。“四控三包”就是,施工企业自检自控、指挥部抽查监控、监理人员现场监控、移民村迁安组织全方位监控;镇干部包质量、包进度、包安全,实行同奖同罚。他说:“实践证明,任务明确,奖惩激励,执行到位,收效真好!”
寒冬天气施工难。新村建设中他们用增加防冻剂方法施工,还在混凝土上覆盖保护膜。为防止房屋渗水,镇政府为每户移民补贴1500元,采取钢性防水硬措施,并投入资金补贴建设琉璃瓦坡檐、铁艺栅栏等设施。
为赶进度保安全,镇上对新村建设的4个施工企业实行了周周评比,严格奖惩,累计发放奖金6万多元,针对施工质量、安全用电等问题下发了12份《质量安全查处通知书》,对施工进度赶不上时间节点的企业老板,采取了及时警示谈话和经济处罚措施。
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也必须快速跟进。他们与县教体局、电业局等22个县直单位协调,完成了多项帮扶任务,诸如村部、学校、卫生室、超市、广场体育器材等公共设施均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并配套了灯光、绿化、供排水等设施。
在全省移民新村建设检查评比中,厚坡镇多次荣获全省先进、全市第一的位次。埋头实干的厚坡人用智慧和艰辛为陈庄移民搬迁打造了一个“全省一流、南阳第一”的新家园。
三、倾情帮扶:让移民生活无忧
2010年7月9日,盛湾镇陈庄村156户662名移民顺利搬迁入住厚坡镇移民新村,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安全无事故目标,受到了省市县移民指挥部的表彰和奖励。
2011年6月21日,盛湾镇黄龙泉、蚂蚁沟、胡营、卢庄、分水岭村82户365位移民如期搬迁入住厚坡镇张楼移民新村。
2011年6月25日,香花镇柴沟村148户689名移民和谐搬迁入住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
2011年6月27日,老城镇七里村161户674位移民按时顺利搬迁入住厚坡镇七里移民新村。
移民搬迁后,能否稳得住、能发展、早致富,后续帮扶工作尤为重要。以陈庄移民村为例,移民迁入新居当天,厚坡镇就实行了镇村干部与移民结对帮扶工作,采取领导包组、干部包户办法,帮助他们布置新家,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生活上的困难。
实际上,从新村布点开始,镇党委、政府就立足于移民长远发展,把新村选址和移民土地划拨放在重要位置来规划实施。访谈中移民陈西超自豪地说:“国家移民政策好啊,在这里,耕地增加了,收种都是机械化。过去种地、小孩上学得跑十几里,去趟镇上要走30里山路,吃水也要跑很远去担,罪受完了。现在多好,村卫生室、学校、超市建在家门口,干啥都方便。”
生产用地是移民最关心的问题。该镇在第一时间内,按照每人1.4亩耕地标准,及时将1000多亩土地划拨到村组,大家伙很是满意。“我们从小处入手,制定了‘四个一’帮扶措施:一人一分菜园、一组一个养殖小区、一户一个产业工人、一户一个致富门路。”王德会说。“养殖小区建设如期启动建好,投入使用;首批次86名移民如期就近进入产业集聚区内的艾特公司、金钢玉厂、鞋厂等企业上班。”
“我刚到金钢玉厂上班,月工资1500多块,在家门口上班的感觉真好。”40岁的移民陈春华回想起当年进厂当工人激动不已。过去,他一直在外地打工,搬迁后就在家门口干工作,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该镇还引进福森药业集团在厚坡镇移民新村建设千亩金银花示范园,由公司租赁经营移民土地,移民也变身为公司种植工人,每月在示范园里上班领工资。
近年来,村里以发展种植、养殖和组织移民外出务工为主。2022年全村完成种养业销售收入近600万元,移民人均收入1.75万元,比搬迁前翻了三四倍。因为土地集中连片,收种实现了机械化,农闲时节全村200多人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都在4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仅黄粉虫养殖收入近5元。
目前,村里正在稳步发展杏李和畜牧养殖业,并依托现有基础,做大做强黄粉虫养殖业,站稳市场,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和谐移民天地宽,致富路上竞风流。厚坡镇一幅蒸蒸日上、和谐安乐的移民新生活画卷正徐徐铺开在渠首大地上。
(作者 梁占佩 202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