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组织众乡亲喜迎移民高高兴兴搬新家
秦大栋于2008年从邓州市纪委调入邓州市的孟楼镇政府工作不久,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试点工作便拉开帷幕。2011年4月他调任该市林扒镇党委书记时,又赶上了全省第一批移民后续稳定发展和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搬迁安置的重要时期,他说我就是和移民有缘。三年的移民迁安工作,他的切身感受是,安置地政府必须视移民为父母,方能破解“三难”安民心,自己心里也踏实。
他说的“三难”:一是土地调整难。难就难在调整数量大、涉及范围广。实践证明,为移民每提供一亩土地需要从邻里调整土地15到20亩。孟楼镇和林扒镇共为移民新村提供用地5700多亩,算下来实际调整土地超过了10.5万亩,涉及30多个行政村8万多人。时下,老百姓依然惜地如命,农村俗话讲“老婆田地不让人”。孟楼镇移民试点全部占用晋公村的土地。晋公村位于镇区的1400亩地可谓寸土寸金,把这些土地奉献出来,放在谁子身上都会割心割肝。农历年内年外,秦大栋和镇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一户一户地说,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地解,终于在正月初八做通了所有群众工作。土地调整难,还在于统筹维护搬迁移民、安置地群众和安置地不同群体的利益。要为移民供地,各村必须对土地进行大规模调整,土地二轮承包后长年积累的矛盾纠纷必须在短期内全部消化处理,还有地块的远近、便利、好坏之争叠夹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如林扒镇千兵村韩家组上次土地调整时分地人口为173人,这次土地调整分地人口达到299人,因为新增人口户和无新增人口户的利盖诉求差别很大,争议不休,进入12月了他们的麦子还没种上。节令不等人,镇上组织机关干部进驻该组讲政策做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才把土地分到群众手中,总算跟上了种麦。
二是新村建设难。难就难在参与主体多,建设标准高,工程管理难度大。试点新村建设期间,孟楼镇所有机关干部牺牲节假日和星期天,抛家舍业吃住在工地。从2009年6月到10月4个月内,张义岗移民新村建设工地上,每天至少有4位干部晚上打点滴,白天带病工作,说他们“五劳七伤”一点也不为过。镇党委书记赵显三,曾忙里三天三夜没合限,累得连续输液七八天高烧不退,中约、西药、偏方用遍也不管用,身体虚弱得站都站不稳。有天深夜,他高烧到40℃,作为镇长的秦大栋怕出危险劝他歇息,可他说不能回呀,孟楼是全省的移民工作试点,试点工作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咱个人辛苦劳累点算得了什么!秦大栋到林扒镇报到的见面会后,便带着班子成员到移民新村建设工地工作,对每个关键点都明确了专人负责。只要工地有施工,镇村必有干部在现场,工人不休息,干部就不休息。土门新村房屋一层浇顶时,赶上了12月寒冷天气,按要求现浇后必须定时收光,方能保证屋面光滑不渗水。对此,每到房屋浇顶,镇机关干部就站在脚手架上,看着时间协调工人施工,通宵达且成了他们的家常使饭。副镇长赵传贤,在新村工地上忙得心力交瘁,一次在检查工程建设时猝然晕倒,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左右冠状动脉狭窄 70%,手术时医生让其家属在通知单上签字,因家属不知情也尚未到场,秦书记只有代签。而当他拿起笔突然想到年仅4岁的儿子时内心一阵震颤,一瞬间颤抖的手连笔都拿捏不住。签完字,他和镇长又急忙乘车赶赴赵镇长老家接其妻子和儿子前来医院。土门村迁安代表马保庆,天天盯在施工现场,泥里水里跑,心操得比自家的还多,最终操劳过度,猝死在新家园工地上,他亲自把关建起的新村房子还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三是移民融入难。难就难在移民迁入新居后,原本熟悉的小环境变成了陌生的大环境,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有句古诗说得好:“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秦书记也坦言,移民迁入新居后,心理脆弱,容易波动,一点小事就会激发矛盾,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所以保证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和谐共处更难。库区淅川郭家渠村移民迁到林扒镇后,部分人员由于对建设标准等问题的理解不同,多次到镇政府上访。秦书记2011年4月调林扒工作后,每天都要接待几十人,天天中午2点前没有吃过午饭。上班两个月了,林扒镇财政上有多少钱他还不知道,镇村干部队伍和工作基础等情况也未来得及掌握,而移民群众就认识了100多人。其间,部分群众还多次到京、省、南阳上访,特别是2011年5月底,这个村18名群众集体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上访,一名曹姓处长接待他们时,被围堵长达9个小时。把上访人员接回来之后,通过反复沟通交流,多方面收集意见,对合理要求逐项给予落实解决,不合理要求做好耐心解释但不做无原则让步,引导移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实现了这个村的稳定。孟楼镇张义岗村移民搬来不久,一名小学生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了争执,移民小孩父母误认为是当地人欺负移民,立即叫上30多名亲友围攻镇中心学校,并将门卫打伤。镇上派干部到现场查明情况后,与他们逐个谈话,陈述利害,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门卫作了赔礼道歉。
张义岗村搬迁后,因士地分配和后续稳定等许多工作要做,秦书记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回家,连妻子左腿半月板骨折也顾不上照顾。妻子除了她的工作外,一个人在家既要干家务,又要照顾小孩上学,致使骨折处恶化,必须去外地手术。当时正是移民分地的关键时期,秦书记实在抽不出身,只好请她娘家人陪同,气得妻子好长时间都不与书记说话。还有就是他的母亲,秦书记老家在南阳远郊衣村,家里人口多,母亲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把他们兄妹几个拉扯大,可谓含辛茹苦,一生艰辛。他一直暗下决心,将来参加工作了,一定要把母亲接到身边,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经过反复劝说,于2009年6月,他才把老母亲接到身边。可谁知移民新村建设、搬迁安置、土地分配和后续稳定等工作接踵而至,忙得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是抽空给老妈通了几次电话。10月份,老母亲感觉身体不舒,到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当时,母亲一直坚持并反复对女儿们说:“您大栋工作不容易,我这病情就别给他说了,你们就是告诉他我的事情也救不了我的命,还会影响他工作。”直到农历腊月十二上午,她老人家已经两天粒米未进,深度昏迷,秦书记才得知这一情况。当他跌跌撞撞奔走医院来到母亲身边时,老妈已经不省人事。望着她沧桑而又慈祥的面容,秦大栋百感交集、肝肠寸断,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病床前失声痛哭!第二天晚上,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他们母子没有来得及说上一句话、没有交流一个眼神。母子一生的诀别,也未留下只言片语,阴阳两隔,终生遗憾。每每想到此事,秦书记就心如刀绞,潸然泪下!在他母亲出殡的当天,张义岗移民新村的30多名群众,驱车跑了将近200里路,自发来到老人灵前,集体下跪致哀。
秦书记调任林扒镇工作后,移民群众又把一头拓荒牛雕塑送到他的办公室,上面写着“群众贴心人,移民孺子牛”。
“莫道行路难,征程有胜景。”从试点到一批,从一批到二批,三年的移民工作中,秦大栋流出了许多汗水,也多少次洒下了泪水,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但当他看到移民安居乐业,在新的家园开始全新生活的时候,那种欣慰是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体会的。
邓州市作为河南省移民安置第一大市(县),共接受移民3万多人,全市26个乡镇有19个承担了安置任务,最少的有几百人,最多的达4000多人!全市直接参与移民迁安工作的干部达6000多人,其间,有将近200人累倒在工作岗位上,70多人因公负伤。秦书记作为邓州市众多参与移民工作的干部中一员,每次回忆起这些,他和众干部们一样,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豪迈和酸楚。
移民迁安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迁移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搬迁移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安置地群众无私包容的宽阔胸怀,参战干部忘我工作的坚韧意志,每时每刻都带给他感动,带给他震撼,更永远激励着他奋勇向前。他说,我能够参与移民迁安这项国家工程,终生无憾,无怨无悔!
(作者 梁占佩 2025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