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中,河南省公安厅驻郾城区移民迁安包县工作组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包县工作任务,不辱使命,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尽显忠诚,谱写了一部移民迁安工作的华美篇章。
一、履职尽责见初心
厅党委选派出厅机关相关领导、治安总队、处、所和小浪底公安局等单位五位同志组成包县工作组。近三年时间里,工作组始终牢记省移民指挥部赋予的“督导、协调、帮扶“三大任务,突出重点,认真履职,有力地促进了移民迁安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在督导上关注重点环节。主要从组织领导、政策落实、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四个方面督查指导。2010年3月下旬,在移民新村住房建设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新村工地施工进展缓慢。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工作组及时与区委、区政府领导协调沟通,立即在移民安置点上召开了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和施工企业负责同志参加的新村建设工作推进会议,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
二是在协调上确保和谐移民。工作组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移民新村原规划建设的两条出村道路有问题,需要改进的空间较大:一条道路因穿越京广铁路隧道,大车不能通过,雨天行人更是困难;另一条到市区道路路程远,移民群众希望硬化颍河部分河堤作为一条通道连接107国道。后在工作组的协调努力下,最终满足了移民愿望,同时方便了周边群众出行,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在帮扶上注重长效便民。工作组时刻把为移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作为行为准则,体现在具体工作中。郾城区申明铺村安置点位于商桥镇西5公里处的颍河两岸。新村建在北岸,而大部分生产用地在南岸,客观上需要建设一座生产桥作为往返通道。但因河面较宽,原计划的建桥资金缺口很大,工程难以实施。工作组积极向省移民指挥部汇报争取,指挥部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迅速派人实地调查后追加经费,保证大桥建设顺利施工投运,解决了移民乡亲们过河生产难的根本问题,被誉为“康庄桥”、“幸福桥”。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厅工作组从领导到同志,人人都把包县住村工作当私事进行谋划和实施,一直感动着移民乡亲。新村建设关键是工程质量。在新村选址规划、迁安双方对接、建设单位招投标确定、房屋基础处理,学校村部、道路桥梁、电力电信及新村管网等设施建设的不同时期,工作组始终坚持工程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守工地督导协调,确保在移民群众满意的前提下,如期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期间,移民反映新村建房用砖有质量问题,工作组迅速协调并将这一情况通报给郾城区领导,通过质检部门检验,新村建房用砖多数合格但标准不高。对此,区领导果断调整了供砖厂家,直至移民乡亲满意。在新村出行道路施工中,工作组发现已铺设的125米水泥路面未按程序施工,存在质量问题,便会同区指挥部责令施工单位全部拆除重建,让所有参建单位从中受到极大震动,也赢得了移民群众和当地居民对工作组的认真负责和过硬作风无比敬仰和信赖。
为推动移民村后续发展,工作组全体成员牢记帮扶职责,千方百计为移民新村多办事办实事。一是积极助推,实现村企联姻。他们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牵线搭桥,使容纳千余人就业的出口型羽毛精加工厂如期在申明铺新村建成投产,全村300多名移民老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二是解疑释惑,尽心竭力。移民新村在引进企业时,要求的先决条件是村里把生产车间围墙建成后,企业方可前来投资车间建设。为此,省公安厅在机关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20万元援助,圆了各级参战干部和移民乡亲们的“筑巢引凤”梦。三是发挥优势,提供警务保障。为强化新村治安秩序,工作组协调当地公安机关在移民新村设立了警务室,及时为移民乡亲提供警务保障服务。访谈中,移民老乡对省公安厅帮扶工作组的同志们无不拍手称赞,十分感谢党和政府。
三、 树好形象耀警徽
工作组同志们把培养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作为弘扬“河南公安精神”的具体行动,贯穿移民迁安工作的始终。突出特点有三个:
一是扑下身子摸实情。2009年11月份,工作组先后两次派出8位同志,利用12天时间,顶风冒雪深入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采取逐户走访、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方式对移民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通过调研,归纳出12个方面移民关注集中的问题,弄清了移民群众的所思所虑所盼,明晰了帮扶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移民迁安工作重点环节、保障措施,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对此,省移民指挥部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工作组的这一调研报告进行专期转发。
二是规范管理严要求,工作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建立了考勤请销假制度,制定了廉洁自律“六不准”。期间,每个队员都能严于律已,自觉做到在基层与在机关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单独活动与集体活动一个样,维护了省公安厅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受到移民乡亲的爱戴。
三是付出真情赢赞誉。在整个移民迁安过程中,工作组处处为新村发展考虑,事事为移民迁安着想。全体成员与移民群众真正结下了深厚友谊,群众有事愿向工作组咨询帮忙,无事愿与工作组唠家常谈心事。工作组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与移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赢得了迁安双方组织和移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者 梁占佩 陈松山 写于202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