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瑞金沙洲坝村的那口红井,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修建的,他解决了边区人民的吃水问题,也成为伟人毛主席的最早治水实践,是我党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
1934年,毛主席在瑞金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科学论断,这是星星之火的红色政权的治水宣言。
从沙洲坝的红井到宝塔山下的延水河,在毛主席的心中早已有了新中国治水的蓝图。他不仅要领导中国共产党,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还要驯服版图上那些桀骜不驯的河流,滋润干渴待饮的土地,让人民永远远离水旱灾害的侵扰。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便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苏、皖、豫三省数百万干部群众,奔赴根治淮河水患兴修水利的第一线,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治淮战争。展示了伟人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重整旧山河”的豪迈气概。
1952年金秋,山河壮丽,硕果累累,毛主席站在黄河南岸的邙山之巅,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河,对随行的水利专家王花云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南水北调伟大构想的首次提出,为干渴的华北平原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前期工作和反复研究论证,逐步形成了东中西三线调水方案。三线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修建,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系,构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接济”的水网体系。三线工程预计2050年前完成,规划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受水区涉及京、津、冀、豫、鲁、苏、鄂等15个省市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重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他们没有忘记毛主席南水北调的宏伟梦想,接过老一代的蓝图,加快了南水北调的进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水旱灾害频发的国情,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问题的严重性。要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了。为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党中央确立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举措下,水利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治淮(河)、治太(湖)、洞庭湖治理工程等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供水、农村饮水、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水土保持等都取得较快的发展。同时,水利在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随着对水利认识和地位的提高、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水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南水北调工程从技术、经济、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具备了开工条件。
2002年12月27日,这是南水北调建设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工程开工发了贺信。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宣布工程正式开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构建的重要战略性工程。在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攻坚克难,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南水北调建设主战场,用辛勤和汗水努力实践着伟人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界级超大型治水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中国精神,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新成果,是中华民族践行新时代理论的新贡献,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南水北调精神,即“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络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博奉献”。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四是规划统筹引领,五是重视节水治污,六是精确精准调水。
2025年11月15日和2025年12月12日,分别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3年和12年纪念日,我们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以中线工程为例,一渠甘甜清纯的丹江水承载着伟人的梦想,党中央的关怀,人民群众的希望,自2014年陶岔渠首开闸放水,沿着1432公里的长渠日夜不息一路北上,止今年10月26日,已累计完成调水744.02亿立方米,惠及了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1.85亿人,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显著。
南水北调,伟人的梦想与实践。它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及显著优势,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国家重器必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大任,南水北调精神这一新时代国家精神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作者: 梁占佩 李万明
2025年10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