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沉浸式研学!朱阁三中学子在中华老字号感受非遗匠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10  浏览次数:117044
核心提示:2025年11月6日,禹州市朱阁镇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市关工委组织下,走进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开展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寻访传统技艺,感悟匠心传承。禹州市关工委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2025年11月6日,禹州市朱阁镇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市关工委组织下,走进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开展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寻访传统技艺,感悟匠心传承。

禹州市关工委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群众性工作组织,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组织始终坚持以“非遗育人”为重要抓手,根植传统文化沃土,通过“大禹文化进校园”“非遗研学实践”等品牌活动,持续引导青少年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此次盛田农业的研学之旅,正是其“校社联动育新人”模式的生动缩影。

在禹粉文化博物馆,600 余件农耕工具与制粉文物静静陈列。农耕时代的耧、犁、耙及漏瓢等制粉工具泛着岁月光泽,老辈人用过的大箩、木桶整齐排列,仿佛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智慧。“1751 年腊月,乾隆微服私访途经禹州,一碗热粉条下肚龙颜大悦,御赐‘素鱼翅’美名并列为贡品。” 讲解员生动讲述着禹粉的皇家渊源,同学们围在展柜前,凝视着各种老物件,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的制粉现场。

非遗工坊内热气氤氲,十八道制粉工艺逐一铺展。选薯、洗薯、磨浆、沉淀、漏粉、拔粉…… 每一步都承载着匠人的坚守。最令人惊叹的是非遗粉匠的 “银丝之舞”:师傅手持漏勺,将白色粉浆化作缕缕银丝坠入沸水,在水花中翻滚成一根根晶莹的粉条,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力道轻重、漏勺高低都得拿捏精准!” 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学们屏息凝神,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同学们跃跃欲拭,在非遗粉匠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几位同学端起漏粉体验了一把。

刚出锅的红薯粉条筋道爽滑,同学们趁热品尝了美味,之后,又品尝了工作人员泡好的“粉一根”酸辣粉和干拌粉,麻辣鲜香的滋味在舌尖绽放。

品尝过传统粉条的美味后,同学们步入盛田农业的十万级净化车间。隔着参观通道的玻璃,数字智能化生产线正精密运转。一项实现了19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生产技术,成功将红薯鲜粉条的保鲜期延长至十个月,让这一传统美食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从依赖匠人手感的手工漏粉,到全程可控的智能化生产,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的活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一根粉条要经过这么多工序,老祖宗的手艺太了不起了!”研学结束后,一位同学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心声。作为禹州市关工委“非遗育人”系列实践的重要一环,此次活动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不仅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禹粉的十八道非遗工艺,更深刻体会到“素鱼翅”美誉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底蕴。

关工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联合各中小学校深化非遗研学。盛田农业也将为此提供优质平台,共同助力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张晓辉  /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